|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127閉目養神與闔口防禍
神傳于目,而目則有胞,閉之可以養神也;
禍出于口,而口則有唇,闔之可以防禍也。
[述論]
眼睛是心室之窗,“目挑”則“心招”。但世間之事之相,冰清玉潔、高山流水者看了
使人添善增美,而那些污物穢行、暴虐丑惡者看了則會導人以偏邪。與其讓那些不堪入目、
誨淫誨盜的東西煩擾心室,不如閉起眼睛,“非禮勿視”,以蓄養正正,保活心靈。
科技進步,國門打開,固然為人們的生活、文化娛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是,滾
滾江河,泥沙俱下。一些形形色色的污染人們精神文化環境的報刊、影視以及其它的黃色書
刊,也蜂涌而至,嚴重地擾亂了社會文明,出現了大量的犯罪。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極大關
注。
因此,倡導“非禮勿視”,是非常必要的。當然,這里所說的“禮”,不是封建的條條
框框,而是指符合當今社會的精神文明、倫理道德的規范,有益于人們身心健康的公德模式。
尤其是對鑒別、抵抗能力脆弱的青少年,更應加強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養,自覺抵
制不健康社會現象的干擾。
“閉目”之要在于“凈心”。工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使人們不看不可看、看則有
損健康的東西,必須掃凈心中的淫欲雜念。“吾日三省吾身”,經常檢點自己的行為,格去
心中之非,端正思想,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有意識地閃避燈紅酒綠,眼不見則心不亂,
時時以高潔的道德,有益的范例矯正自己的言行,提高個人的修養,做到既目不視污相敗行,
又強化內省自修。
目挑神與,于身心有害;輕言妄言,也于己無益。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講的
就是這個道理。據說極力倡導“一簟食,一瓢飲,居陋巷而不改其樂”的孔子,到了周國,
“見太廟古階前有金人,三緘其口,因銘其背曰:‘古慎言之,戒之哉!毋多言,多言多敗。’”。
自古以來,因失言而加禍于身者,不乏其人。
有則歷史故事,說有一個皇帝,閑聊中對他的皇后說:“你已三十多歲了,年長色衰,
該換皇后之位了。”這雖然是一句戲言,但皇后聽后卻非常惱怒,結果乘這位皇帝酒醉殺了
他。這個教訓留給后人的思索,是深長的。言所以傳心,言者無心而聽者往往有意。尤其在
人們酒醉、激怒、處于逆境時,更應“三緘其口”,少言為佳。
“明者慎言,故無失言;暗者輕言,自致害滅。”說“慎言”并不等于“口可以飲,不
可以言”,而是提醒人們,對物情事理識之浮淺,知之不周則不要妄言;對上對下了解不夠,
洞察未明不可輕言。所謂“對官長而言清,則不清者見怒;對朋友言直,則不直者見憎。”
于急躁、憤懣、無聊時不可戲言。所謂防口如防川,說明人們對妄言、輕言、戲言有畏懼、
嫌惡之心。相反,倘若察明物理、思慮全周、交厚識深,則應該進善言,發善聲,以資人進
步,全人事成。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