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121登場傀儡與依樣葫蘆
為人循規矩,而不見精神,則登場之傀儡也;
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權變,則依樣之葫蘆也。
[述論]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說的是,凡事物都有其內在的聯系、固有的規律。人們要想
實現預期的目的,就必須按其規律行事,否則就會遭到懲罰。訂立規矩、章程的意義,就在
這里。
但是,如果只知道死守章程,循規蹈矩,而不明白規矩、章程的本質意義,不領會其精
神實質,那么,規矩章程就不是正確引導人們行為的準繩,而是束縛人的思想的羈絆。任何
規矩章程,都是針對特定的情況而制訂的。離開了相應的情況,規矩章程就失去其應有的意
義;而企圖將紛繁復雜世事的各種可能的情況都訂一個規矩,立一個章程,則又是不可能的。
任何規矩章程,又都是一定時間條件下的產物。離開了特定的歷史條件,規矩章程同樣
也會失去應有的意義。對發展變化了的事物,仍死抱舊有的規矩章程,則注定要遭到失敗。
傀儡的悲劇就在于徒具外殼,而沒有生命,沒有精神,只能在固定的格式里擺動。依樣畫葫
蘆的不幸,就在于不懂精神,沒有靈活性,只會人云亦云。
為什么本來是人訂的、具有積極意義的規矩章程,倒過頭來反而成了束縛人的行為,禁
錮人的思想的枷鎖呢?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不懂規矩章程的意義,只知死搬教條;二是不愿
開發創新,只想墨守成規。規矩章程,是人們對事物內在規律在一定條件下的反映。任何規
矩章程,大到國家法律,小到做事原則,都是一種思想,一種精神的體現。不知其精髓要義,
只得其只言片語,就盲目行事,到處搬套,則必然遭到失敗。
“兵置死地而后生”,本是一條積極的用兵法則。說的是如果把軍隊布置在危險的境地,
那么,士兵們就會因為地險而奮力求生,不存任何幻想,殺一條血路,便能取得戰斗的勝利。
這一法則的條件是,必須是可以殺出一條道路,能夠絕處求生。這里的死地,不是完全意義
上的死地,而是通過努力可以使之成為“生地”。
但是,不懂其要義的馬謖,卻真的把蜀兵置于“死地”,并也說什么:“兵置死地而后
生。”死搬教條的結果,只能是兵敗被殺。多數人之所以成為規矩的傀儡,就在于不能領會
規矩的精神。規矩章程是往事的經驗總結,而變化發展則是人類社會的主要特征。因此,遵
守規矩的同時,改革創新,發現新的規律就十分重要了。
實際上,凡有所作為的有識之士,就在于能打破常規,見人所不能見,為人所不能為,
從而取得驚人的創舉。若依舊說,“日心說”就不能出現;若從舊制,“一國兩制”就不會
誕生;若順常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不能得到推行,等等。
可見,變化發展,通權達變,乃是做個人事,做國家事之要旨。照著葫蘆畫葫蘆,就在
于死板不變,不得要領。其實,真正懂得畫法、線條和色彩的人,有什么不能畫呢?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