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115為君子與做小人
才覺己有不是,便決意改圖,此立志為君子也;
明知人議其非,偏肆行無忌,此甘心做小人也。
[述論]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天地之間的每一個人,都有程度不同的缺點和不足。但是,基于
各自的素養與境界有別,不同的人對待自己的缺失的態度也相差甚遠,因此便有“君子”與
“小人”之分。
“君子”不但能夠“蹈大義而弘大德”,而且善于發覺自身的“不是”,及時予以更改,
即所謂“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知過善改者,
不言而喻,其志定在必奪“君子”之名實。而明知人之所非議、所憎恨而執意肆行者,自然
是甘做人格卑鄙的“小人”無疑。
“人”字是由一撇一捺構成的,本無高尚與卑鄙之別。然而,因不同的人對待自己的缺
點,甚至錯誤的不同態度,就必然產生“君子”與“小人”的界定。其緣由即在于,一個人
的缺點錯誤不僅會阻滯其本身的成長進步,而且還會對他人、群體乃至社會造成嚴重的損害。
譬如,戰國時期的趙國國君,因失察于人又剛愎自用,任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大將
與秦國作戰,結果使得40萬趙軍被俘后又被活埋,從此趙國一蹶不振。南北朝時的前秦皇帝
符堅,因不聽智謀忠直之士的勸誡,一意孤行,又拙于用兵,結果使80萬大軍竟毀于一旦。
趙括、苻堅之所以成為兵家及后人的笑柄,并不僅僅在于他們的慘敗,而主要在于他們
的“明知人議其非”,卻“偏肆行無忌”。鏡可照人卻不可自照,目能鑒別人,卻不能鑒自
身。凡是明智之士,不但不諱疾忌疾,而且還常常鼓勵、約請他人舉己之“不是”,揭己之
所非,并誠心實意更正改過。正因為“君子”能夠“謝過以質”,所以有“君子之過,不害
其為君子”的說法。同時,正因“小人”總是文過飾非,甚至對其“過”、其“非”充耳不
聞,視而不見,才導致自敗,以至于害人禍國。
古人說:“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茍有所長,必有所短。若錄長補短,則天下無不用之
人;若貴短舍長,則天下無不棄之士。”(陸摯《陸室今集》)“人之憎我也,不呆不知也。”
(《戰國策·魏策》)一個人有缺點過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這些缺點過失的諱莫如深,
執不悔改。
俗話說:“誰人背后不說人,誰人背后無人說。”被人非議固然令人難堪,但是,只要
能正確認識、對待他人的非議,聞過即改,便不失為品質高尚者。倘若“任人評說”,依然
我行我素,則其害則大焉。
古人十分講究“內修”。而“內修”的,首要便是“內省”。“內省”的基點,就是對
自己的過失,缺點的自覺審察,自覺矯治;對未流于外的內疾滌除于萌芽,對已形諸于外的
過錯及時改正,設法阻遏其流播,減除其消極影響。由此,便可以循序漸進,步入高潔的人
格境界。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