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113道境與身心
道本足于身,以實求來,則常若不足矣;
境難足于心,盡行放下,則未有不足矣。
[述論]
任何事物,對人的功用都是有兩面性的,事物本身并不存在什么好什么壞。這好與壞的
區別,主要是以其滿足人的需要為尺度的。當一個人的目的一次一次地達到,成功一次一次
實現,這種人是不滿足于現狀的,而是會定下新的目標孜孜以求之;當另外一種人在遇到前
進中的阻力、挫折和失敗時,意志喪失了,信念丟棄了。他這時還會從自我安慰中,說出一
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道理來,以尋求消極的自我安慰和盲目的自我解脫。
這就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兩種不同態度的人。前者于國于民于已都有益,后者于已于人
都不利。
一個終點的結束,就標志著下一個起點的開始,這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人在認識世
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通過實踐,進而對事物的發展形成一個
客觀的、全面的、綜合的認識。這個認識過程是漸次性的,也是與人的文化層次,知識結構,
生活經歷相聯系的。由此,也就逐漸地形成了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
“行于次,而思于先。”人的行為總是受世界觀支配的。正確的世界觀來源人對生活、
對社會的正確認識,從而也就決定了人對生活、對社會的態度。周恩來曾給身邊的工作人員
說過這樣一句話:“活到老,做到老,學到老!睆倪@句樸實而簡潔的話語中,我們可以悟
出這樣一個道理:人是要不斷進步的,不要因外在因素的制約而滯消我們的主觀能動性,從
而失去進取心。
而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表現出另外一類不滿足的人。他們是為了錢,為了利,為了名,
為了權。而為了滿足這些欲望,他們喪失良知,不擇手段,為所欲為。這種不滿足欲越強烈,
對他人對社會就為禍愈烈、愈深。
“人往高出走,水往低出流!边@是人和自然現象的內在區別。
一個人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困難并不可怕?膳碌氖菃适判模辉龠M;一個人在
生活的道路上,遇到挫折并不可怕?膳碌氖谴炝酥練,敗下陣來;一個人在回首往事時,
產生悔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欣然自足,裹足不前。
有的人正是這樣,當他回頭望望,自覺得意,見落伍在他后面的人大有人在,這時心里
似乎很釋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由是便“腳踩西瓜皮,滑到那里算那里”。抱有這種態
度的人,注定是要落伍并走向失敗的。
過去代表不了現在,現在代表不了將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這種人終究會
一無所有!叭耸且悬c精神的”。這種精神,對每個立志者是不可缺少的。沒有氣志的人,
就像沒有充氣的“皮球”,拍打不起來。也像玻璃杯、刮胡刀,一甩就破、一折就斷。
生活的河流總是彎彎曲曲的,時而激流,時而平緩,時而筆直,時而回旋。但是只要始
終不渝地抱定信念,闖過難關就是路,一往前行是坦途。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