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109清貧與節儉
清貧乃讀書人順境,
節儉即種田人豐年。
[述論]
清貧雖然對于人們來說是一種困厄,但不妨說更是一種砥礪。它可以促使人們超越橫逆
窮困,而以酬壯志。人人都向往過一種富裕奢靡的安逸生活,但奢靡容易使人蒙生貪欲,安
逸容易使人精神懈怠,無所追求。
先賢圣哲雖然用心良苦,教人富而好禮,但是有史以來為富不仁的事比比皆是。有些人
富而驕橫,放縱貪欲,有時為了囤積財貨和滿足個人的私欲,不惜殺人越貨,鋌而走險。直
到招得德命兩喪,人人不齒,方才善罷甘休。所謂富貴無罪錯,只在一貪念。嗜貪,則常懷
不滿足之心,私欲便會迅速膨脹,以至于吞噬掉一個人應當遵循的社會原則和禮義廉恥。這
就是說,一個人要知禮義、行仁德,必須絕吝嗇,戒貪婪。稍息斂聚財貨之念,多長知書達
禮之志。
宋代呂與叔在《克己詩》中說道:
克己工夫孰首加? 吝驕封閉縮如蝸。
試于清夜深思省,剖破藩籬即大家。
大意是說:誰愿意首先下克制自己的功夫?結果那些吝嗇、夸耀、封閉的惡性只能使自
己畏畏縮縮仿佛如蝸牛一樣。如果在清靜的夜里,深思反省沖破了物欲之牢籠,推倒了阻礙
我們視野的藩籬,我們也就都是大方之家而成為一體了。《易經》中的《損卦》曰:
“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币彩钦f,君子應壓抑怒氣,窒息貪念欲望。只有這樣,
才能是真正的君子。
有道是:“清貧多寒士,約儉若豐年!边^去的讀書人被稱為君子、士子或大夫者,唯
因其節操清高,安貧樂道,能放下貪欲,以別人積財貨之心積學問,以別人求功名之念求道
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超凡脫俗,望圣哲之項背,步先賢之后法?鬃右舱f過: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論語·述而》)
粗茶淡飯,曲臂而枕藉,也不能改變我求道的快樂心情。至于那種得來不義之富貴,對
我來說,把它只當作了天上的一片淡然而逝的浮云。
正因為孔老先生自己也就欣賞此等的操守,所以才會對他的弟子顏淵的生活態度頗有嘉
許: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此間的兩次慨嘆和贊許,并不是對顏淵家境清貧本身的美譽,而是對他能夠清以養心、
貧以美廉,并專心求道的志向操守的肯定。
古人講,人有五欲,五欲充心則心不明;音有五聲,五聲充耳則耳不聰。一個讀書人若
被五欲所羈絆,若被五音所擾亂,必然會迷失自我先天本性,墮志泄氣,一事無成。
節儉是一種良好的美德。君子以儉治身,才能正心誠意;君子以儉治家,方可治國平天
下。對種田人來說,勤儉節約歷來都有著更為實在的意義。月有陰晴圓缺,年有順逆豐欠。
只有深謀遠慮,才能摒棄近憂。
即使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也不能懷絲毫揮霍浪費之心,而必須有長久的計劃和充足的
準備,以防旱澇不保。年景欠收時,才能確保衣食無虞,性命無憂。此正所謂:無事常如有
事時,提防才可以彌意外之變;無事常如有事時,預料方可消局中之危。
非獨種田如此,不過借此喻理而已。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