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100鄉黨與子孫
與其使鄉黨有譽言,不如令鄉黨無怨言;
與其為子孫謀產業,不如教子孫習恒業。
[述論]
與其讓鄰里稱贊自己,不如能讓鄉里對自己沒有怨言;與其為子孫后代謀求田產家業,
不如教子孫學習可以長久謀生的事業。
每個人來到人世,便要受到世上包括鄉鄰、朋友、公眾以及與之共事接觸的人的評價。
反過來,自己也在時刻評價他人的功過是非。然而,當自己評價他人時,往往抱怨多于贊譽;
而自己在對待他人的評價時,又往往欣喜于贊譽,厭膩于抱怨。其實,一個人要做到讓他人
一時的贊美,并不是件困難的事。只要多替他人著想、多為他人做幾件好事,便會受到人的
稱贊和感激。即使路人相遇、素不相識,或抬手之勞的幫忙,或一絲會意的點頭微笑,都會
得到對方的由衷稱道。
然而,最困難的是讓那些熟悉你的人,或與你長期共事的人,對你沒有抱怨。因為讓鄉
鄰、朋友和同事等心悅誠服、沒有抱怨的人,一定是涵養極好、具有完美人格的人。無疑這
種人不同于一般凡夫俗子,甚至不同于那些才氣不凡而毛病突出的智能人。因此,人不能唯
求一時贊譽,而應求一世無怨,更要防積怨太甚而為人不齒。這就要堅持高標準、嚴要求、
深涵養、細雕琢,塑造高尚的人格形象。
當然,人生在世,讓人對自己毫無怨言,此求也過分苛刻而不切實際了。同一種事,同
一種行為,人們由于認識的差異、境界的不同,必然會產生不同的看法。“仁者見仁,智者
見智”,甚至產生誤會和無端嫉妒。因此,人有時尚需任勞任怨,在有怨而不積怨中涵養性
情,升華人生。
人為子女謀求田產生業,無可非議。但是子孫若是庸懶無能,缺德少才,縱有田產千頃,
家業再雄厚,也會坐吃山空,衰敗于毀。而且雄厚的田產家業,還會助長不肖子孫的為禍氣
焰,使之有恃無恐,為所欲為,多行不義,墜入深淵。如此看來,執著于為子孫謀求田產家
業,何如教子孫習得一技之長,掌握長久謀生的本領呢!
古人有“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益無窮”的說法,是說在傳道、
授業、解惑上,要教會人捕魚法。教子也是這樣。為其“謀產業”,不如教其“習恒業”。
這與同在“大森林”里,是“給干糧”還是“給獵槍”一樣。給干糧只能充饑一時,給獵槍
則可受用不盡。只有“獵槍”,才能使人在生活的“大森林”里獲得生存的權利,也才能走
出茫茫林海,步上人生坦途。
給子孫謀什么,才是好呢?家長應知。在為子孫謀什么的過程中,也可窺見家長們心的
良苦,識的高卑。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