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098守身與養心
守身必謹嚴,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
養心須淡泊,凡足以累吾心者勿為也。
[述論]
守身與養心,是人生著眼品行與情志,塑造理想人格的重要方面。端正品行、持守節操,必須十分謹慎嚴格,凡是足以損害自己操守的行為,都應該戒除;涵養心志必須寧靜寡欲,凡是有累于己心的事,都不去做。
中國歷史上的周武王,曾在他洗手的盥盆上刻了這樣一段銘文:
與其溺于人也,寧溺于淵。溺于淵,獨可游也;溺于人也,不可教也。
人要使自己不"溺于人",就要謹嚴守身,潔身自好。
守身,關鍵是要反觀自身、勤攻己厥。要時刻反省自己的行為是否有越軌之處,言談是否有失之妥當之處,一些習慣是否合乎于社會道德規范,處事是否合情合理,卓有成效,等等。如有不當之處和過失行為,便主動及時地糾正補過、引以為戒。
古人云:"御寒莫如重裘,止謗莫于自修。"面對他人的非難、攻詰、排擠、誹謗等,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譽毀情面,更不是以牙還牙,以對抗的方式保護自己;而是要想到遭到非議和排斥的原因,檢點自己的身心,"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樣才能贏得眾人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誤會自消,使忌恨減弱,也才算作明智、大度、主動的守身。
守身切忌的是,心疑忌、量窄狹、泄私憤、圖報復。曹操守身,是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為信條,落得個一代奸雄之罵名。根子就在于挾兇執頑,守身以殘。
守身要防諱疾忌醫、持錯不悔、有過不改。"人非圣賢、熟能無過?"至圣至賢如孔子者,尚有"子見南子"的緋聞。圣賢之所以為圣賢,就在于守身以改過遷善。正如清人陳宏謀說的:"過者,大賢所不免。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此能改也。"因此,守身改過遷善則達賢。
人活一世,草活一春。人間物什,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味欲求,何苦累心?
佛典《大智度論》中說:"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求之不已。"欲壑難填,其害不已。物欲的滿足無止境,追求那些不現實、得不到的東西,只能徒生煩惱。正如盧梭所言:"人啊,把你的生活限制于你的能力,你就不會再痛苦了。"
淡泊養心不累心,就要戒欲?鬃咏倘巳洌汉蒙⒑脛佟⒇澬;即年少時代,血氣未定,容易沖動,難免貪戀女色,縱欲無度,因此要戒好色。此為一戒;到至壯年,血氣方剛,容易斗狠,喜歡爭強好勝,因之要戒好勝。此為二戒;等到老年,血氣衰弱,很難再有作為,言行守舊,維護既得利益,易起貪心,因此要戒貪。此為三戒。此"三戒"如能有省于心,實踐于行,何有心累行惡呢!
淡泊明志,于淡泊中踩出遠行的路,必能心遂所為!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