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097謀道與窮理
川學海而至海,故謀道者不可有止心;
莠非苗而似苗,故窮理者不可無真見。
[述論]
海納百川,河川學習大海而匯流入海,永不干涸。田里的莠草長得很象禾苗,可是它并不是禾苗。以此,可以引申出兩個道理:
一是人在追求知識、完善自我的過程中,不可妄自尊大,停止前進的步伐;二是人在探尋真理的進程中,不可魚目混珠,缺乏真知灼見。
知識浩如煙海,志于學海泛舟永不停息的人也比比皆是。古有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鑿壁偷光"、"頭懸梁、錐刺骨"的傳說。在困難當頭,一些知識分子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拋家離子,輾轉南北,飄洋過海,身上的財產都丟棄了,唯獨不能舍棄的是自己身邊的書。他們捧起書,忘記了吃飯;拿起書,去迎接黎明;書是號角,鼓舞他們向前奮進,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
一位名人這樣說:"知識是生活中的陽光。"陽光--萬事萬物的靈性之主。我們盼望陽光,我們尋覓陽光,陽光能使我們茁壯成長。然而,太陽還是那樣的太陽,陽光還是那樣暖暖地照在我們的身上。一些人卻拒絕"陽光",不去擁抱"太陽"。自認為學到家了,停止不前,虛度光陰。沉緬舞池,吃喝玩樂,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主旋律。這類人,終究要枯竭見底,庸碌無為,成為歷史的絆腳石。
世界是紛繁復雜、變化多端、雜蕪多質的。是與非、美與丑、善與惡、曲與直、良與莠,并不是各位一方,涇渭分明的,而是凝混、交織、糾結在一起,勢成魚目混珠、良莠雜叢的局面。這就決定了人們探索真理的道路是非常艱難的。
這就要求人們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具有洞明事理的真知灼見,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睿智的鑒別力。要善于觀察、善于分析,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辨析,達到辨偽識假,抓住本質,把握規律的目的。同時,人們不僅要善于認識真理,發現真理,而且要勇于堅持真理,維護真理。
在現實生活中,還有一些人并不是沒有分清是非、善惡、美丑、良莠的能力,而是沒有勇氣去唯是斥非、揚善抑惡、頌美撻陋、護良除莠。究其根底,全在一個私字作怪。"無私才能無畏",只有排除了私心雜念,才能在認識真理的基礎上邁出卓越有為的關鍵一步。
因此,"窮理者不可無真見",也不可無膽識。真理永遠有她耀眼的、不可磨天的光芒。只要善于發現、勇于探索,你就會見到光明,鑄造輝煌。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