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093仁孝心與邪淫念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
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所以淫是萬惡之首。
[述論]
一個心懷仁義的人,他不忍心去踩螻蟻,也不忍心去任意砍伐草木。因為,他有著"民胞物與"的胸懷,就更不可能妄加殺生,做出傷天害理的事了。同樣的,一個有孝心的人,在做任何事之前,都會想到那樣做會不會使父母蒙羞。甚至還要想,如何做才會讓別人因自己的行為,而稱贊自己的父母。像這樣,一方面斷絕了惡行之源,另一方面又開啟了善行之端。孝就成了一切行為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人。
所謂"色膽包天",一個人心中一旦起了淫邪的念頭,什么壞事都做得出來了。因為,色欲是一個人欲念之中最為強烈的。只可節制它,不可放縱它,更何況任何欲念都是無窮無盡的。一旦放縱,整個人就會受肉欲所驅使,而不能為心智所控制,什么傷天害理的事都敢去做了。由此可見,如果一個人為色所惑,為欲所縱,必然走向邪路,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
"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我們都知道《西游記》里的唐僧是極為善良的,從不做任何傷天害理之事,也不允許他的徒弟做任何"傷天害理"的事,處處謹小慎微,最后修煉成正果。儒家創始人孔子,之所以成為圣賢之人,并不是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而是他的行孝令后人嘆服。
在他看來,孝是一切行為中最為根本的東西,即"百善孝為先"。《孝經》則更把"孝"提到了"至德要道"的高度。其開卷即借托孔子表明了"孝"在諸德中的地位:"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是先王以順天下",使"發用和睦,上下無怨"的"至德要道。"(《孝經·開宗明義》)
正因為如此,《孝經》便被歷代封建統治者作為"以孝治天下"的工具,唐玄宗曾親自為之作注。今天看來,"以孝治天下"的主張是膚淺和近乎荒謬的,但"孝"卻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結構中,也深植于今人的心理深層結構中。
"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水滸傳》里描寫的市井無賴、攀龍附鳳的西門慶,妻妾仆姐成群,整日還是尋花問柳,最后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因為他放縱了淫邪的念頭,什么壞事都可以干,整個人也受肉欲所驅使,而不為心智所控制,導致武松怒殺之,實是罪有應得。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