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078愁煩中與暗昧處
愁煩中具瀟灑襟懷,滿抱皆春風和氣;
暗昧處見光明世界,此心即白日青天。
[述論]
人生苦多,“不如意事常八九”。只要生長于斯世,就會遭遇林林總總這樣那樣的煩擾。
這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因為人總是生活在無止無竟的矛盾之中:與天災人禍的矛盾,
與社會的矛盾,與自身的矛盾,等等。
這些矛盾無時無處不在。處理妥當了,則會相對如意些,否則便會招引不快;況且從此
一煩擾中脫去了,彼一愁煩又可能接踵而至,正所謂“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因此,與其
作繭自縛,陷入愁煩而不能自拔,還不如豁達灑脫一些,心情愉快地度過一生。
要擁有豁達灑脫的胸懷,首先必須學會拋棄。實際上,人心中的煩惱之所以能夠騷亂我
們的心境,其緣由大多是因為我們自己的糾纏不放。人人都明白,徒然煩惱于事無補,于己
無益,但卻常常自覺不自覺地將其盈積于心,咀嚼反復,以致織成亂麻一團,想掙脫也掙脫
不出。
學習拋棄,就是要善于自我解脫。像排放污水一樣,盡量把胸中之愁苦、傷悲釋放出去,
磷追求保持心境的高潔、純粹,使之具有堅強的抗擊力。滌除已存的污染,堵塞將侵入的愁
煩。要有豁達灑脫的胸懷,還必須學會以寬厚來待人待物。
不必斤斤計較,為雞毛蒜皮的得失而耿耿于懷;不必好斗爭勝,不顧自身實際,在細節
小事上與人強爭高低;做事應以適中為度,過則不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強求力取,常常
會自尋煩惱。
同時,要學會寬容,退一步海闊天空,有容乃大。與人相處,立事接物,始終抱一個寬
容的態度,自然會水波不興,風浪不起。只有這樣,人生才能夠如坐春風,風和而日麗。
豁達灑脫的胸懷,不僅是養活心靈、待人接物所必須的,也是處世成事不可缺少的。于
暗昧中保持內心坦蕩,發現光明的前景,是一種至關重要的品質。“志行萬里者,不中道輟
足。”人生道路上,不應因環境的惡化,處境的困頓而喪失前進的勇氣。相反,應“窮且益
堅”,以樂觀的心態對待眼前的挫折。惟能如此,才有成功的希望。
二戰時,德國戰敗,首都柏林一片瓦礫。有兩個美國人來到了德國,在返回美國的途中,
一個美國人對他的同伴說:“這是一個有希望的民族。”同伴驚訝地問:“何以見得?”
這個美國人說:“因為我在德國人的地下室里,看見桌子擺放著鮮花。”
“人無奮志,其功不興。”逆境困境,是對人的意志的最好的磨煉。一個胸懷大志的人,
是不會因為暫時的黑暗而放棄既定的目標,黑暗之于光明只不過一步之遙。
“哀莫大心死”,只要心態不滅不亡,獲得光明,迎取成功,則會不期而至。如果人雖
存而心已死,那才是真正的黑暗,真正的死亡,才是人與希望的徹底毀滅。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