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077飽暖與饑寒
飽暖人所共羨。然使享一生飽暖,而氣昏志惰,豈足有為?
饑寒人所不甘。然必帶幾份饑寒,則神緊骨堅,乃能任事。
[述論]
人人都羨慕吃得飽、穿得暖的生活。因為自古以來,中國人視吃穿高于一切,以至有
“千里做官,為了吃穿”的謬語。直至現(xiàn)在,彼此見面時,還要關(guān)心地問一句“吃了沒有?”
在選詞造句時,還會通過豐富的想象,把復(fù)雜的人生感受、千變?nèi)f化的客觀世界與五彩繽紛
的現(xiàn)實生活以及“吃、穿”聯(lián)系起來,形成獨特的“飲食文化”。
“民以食為天”,這不足為怪。痛惜的是,人長久地生活在飽暖的環(huán)境里,不愿吃苦,
驕奢淫逸,就會變成真正的酒囊飯袋而不知其可為。這就是所謂的“水滿則溢,月盈則虧”,
一切太園滿了,就失卻了追求與創(chuàng)造。久而久之,生活變得單調(diào)而乏味,精神頹喪,搬起石
頭砸自己的腳。盡管身著蹙金孔雀銀麒麟,口中是水陸羅八珍,但沒有成功的喜悅,一切將
是無滋無味。
人的價值,在于發(fā)掘自身的潛力,去創(chuàng)造一個又一個平凡中的奇跡。而整天沉溺于享樂
之中,無所事事,見花流淚,見月傷心,實在是對生命的極大浪費。常見一些家庭,老一輩
是貧寒出身,一生靠著辛苦的耕耘,建起了自己的家園。他們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從貧
到富、由苦到甘。但是到了下一代就不行了。他們養(yǎng)尊處優(yōu),忘了“創(chuàng)業(yè)”二字的深刻涵義。
長久地?zé)o所用心,使他們失去了應(yīng)變與開拓的能力。望著那滿池的碧水,只能是臨淵羨魚,
而不知退而結(jié)網(wǎng),最終不過是個草木之人罷了,還侈談什么與日月同輝呢?
有一老壽星,膝前階下,子孫滿堂,可謂幸福了。可他每天卻用那沒裝水的酒壺去澆灌
陽臺上的花草,眾人都大惑不解。他卻說:我追求的就是這種實實在在的情趣。“吾生也有
涯”,如不能在追求與成功中延續(xù)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也就枉為此生了。所以,勸君切莫做
“樂不思蜀”的劉阿斗!
饑餓寒冷是不快樂的,而饑寒卻足以激起人的精神,磨練人的耐力。“臥薪償膽”的故
事婦儒皆知,“梅花香自苦寒來”的人生格言無人不曉。“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
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為的是“增益其所不能”。這大概就是“寒門出
貴子”的理論根據(jù)吧。
先哲老子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人天生有改善惡劣環(huán)境的本能,
他擁有的越少,希求獲取的范圍就越大,而為之付出的汗水也就越多。在追求的過程中,每
一次挫折與勝利,都是對他自己意志與能力的磨煉。不肯吃“嗟來之食”,才要發(fā)憤圖強,
自食其力;不愿住為秋風(fēng)所破的茅屋,才要去實踐“安得廣廈千萬間”的諾言。,因為我們
不是神仙,可以幻想出一個世外桃源去泛舟源上。唯有從艱苦中掘起,才能建起繁華可人的
樂園。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