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074
一室閑居,必常懷振卓心,才有生氣;
同人聚處,須多說切直話,方見古風。
[述論]
人在閑散居處時,必須時常懷有振奮有為的心志,才能充滿生機活力。
在世利紛華、世事紛爭的時候,古人倡導“清閑、散淡亦逍遙”的人生哲學。莊子列舉
了這樣幾種人士:隱居江海的人,與世無爭、逃避世事的人,清閑悠暇的人。這些閑散居土
的好處是:
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
(《莊子·刻意》)
這種“無欲”、“無譽”觀,相對于塵世間的“爭利于市,爭名于朝”的頹風而言,是
有積極意義的。但是,相對于人閑居“必常懷振卓心”的說法,卻是消極的。
因為人在閑散居處時,最容易流于懶散而不知節制,消極無為而虛度時光。因此,身處
閑散,心要向上;時逢安逸,志要遠大。事實上,人在忙碌之時,往往勞累于身邊的瑣事、
急事;而當清閑時,才能靜思、反省、慮遠,使思想升華到一個新的境界,為創造新的業績
開辟新的通道。這樣看來,閑散是振作奮進的前奏,是更有作為的橋梁。
當然,閑散居處的人,有得志者,亦有不得志者。無論得志還是不得志,都應振作有生
氣。孟子說:
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人在得志時,要不忘記義理,在不得志時要不離正道。得志而處閑,要不惰心志,借清
閑而養精蓄銳;不得志而閑散居處時,更要重整旗鼓,為再度奮發有為釀就氣志。
同人相聚在一起時,要多說實在而正直的話,才是古人處世的風范。
古人處世,立言有范。孔子的得意大弟子曾子,把容儀、風度、言辭的修善,作為人的
品性形象的三大要素,即:
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矣。
老子把語言作為一種使用價值,“美言可以市”,意即一個人只要能巧妙地駕馭語言,
就可以換來他所需要的東西。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之類的諺語。話誰都會說,但要說到恰到好處卻不容易。唐代英主李世民在評論“談”字時
說:“語言者,君子之樞機,‘談’何容易!”
語言是一門藝術,說話有言談的文野之分。但語言藝術的根,表達的質,皆在于實在、
正直之中。“不實之言是謊言”,任其如何天花亂墜都是騙;“不正之言是讒言”,任其如
何矯飾委惋都是奸。言為心聲,言談的不實在、不正直,其人品也不實不正。與不實不正的
人相處,必受其害;聽不實不正之言,必為其詐。因此,說老實話,做老實人;做正直人,
說正直話,是人間正道,為人之本。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