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073存心與慮事
濟世雖乏資財,而存心方便,即稱長者;
生資雖少智慧,而慮事精詳,即是能人。
[述論]
沒有金錢財貨資助世人,這并不要緊。只要處處給人方便,即是一位忠厚有德的長者。
雖然先天的資質不夠聰慧,但是,考慮處置問題卻能件件清明詳周,就是一個能干的人。
能仗義疏財,扶危救困,固然值得稱道。但是,有許多事情,不是單靠資財就可以解決、
化解的。對于有些事、有些人,需要的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救助。
據說,德高望重的現代文學巨匠郭沫若,有一次到黃山旅游,發現一女青年站在懸崖邊,
神情頹喪。細心的郭老便立即上前詢問根由,經交談,郭老才明白。原來,這位女青年因數
次高考未中而覺得無顏活在人世,并做了一副對聯:
年年高考年年落榜,事事難成事事無望。
郭老聽后,首先夸獎女青年的古文功底不錯,對聯寫得工整。但郭老說,只是這對聯過
于消極了。女青年被眼前這位忠厚長者的言行打動了,便開始與郭老探討她的對聯,郭老
說,這對聯應改成:
年年高考年年考,事事難成事事成。
在郭老的鼓勵下,這位女青年便打消了自殺的念頭,發奮努力,最后終于跨進了大學校
門,并成為小有名氣的作家。
世界上的許多益言善行,就都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只要處處留心,善于助人為樂,抵達
忠厚有德的長者的境界,并非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中國傳統文化中,勸人以資財濟世者極寡,更多的則是對教人育人的倡導。這并不是說
資財于世可有可無,而是因為,資財濟世助人只是一時之功;而救治人的精神使其自立自勵,
則功效更長遠更有益。弘揚常存方便他人之心,就是要矯正那些非利不行,事事處處都緊緊
囿于個人利益軸心轉動者的不良價值取向。
予人方便,于已方便。一個自命高貴而視他人利益如糞土,視個人利益高于一切,飛揚
跋扈強取豪奪的人,很難想象會得到他人的幫助。人皆可為堯舜,一個處處為他人著想的人,
就會德以化人,而美名以揚播。
人與人的天份是有差異的。聰明睿智的人,可能會在事業上很快脫穎而出,但“智者千
慮,必有一失”;天生聰明的人,因為自恃聰明,便飄然自得,言語常常鋒芒畢露,行事每
每自以為是,結果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不是出口傷人,就是做事草率,最后釀成苦果。
與之相左,“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一個天資雖并不聰明的人,只要“知己”,善于
揚己之長而避己之短,謹小慎微,做事之前仔細計劃,思慮周全;事后又善于總結經驗教訓,
辨明是非功過,自然會成為能干的人。
智與愚是相對而言的,智者不學則無術,四體不勤則五谷不分。而愚者只要勤學好問,
謙虛謹慎,不懂就問,不會便學,就可以變成聰明的人。所謂“智者之所短,不如愚者之所
長”,說的即是此理。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