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066逾閑與忘世
君子以名教為樂,豈如嵇阮之逾閑;
圣人以悲憫為心,不取沮溺之忘世。
[述論]
“嵇阮”是指魏晉間的名士嵇康、阮籍,也可以指以他們二人為首的七位玄學名士。據
《晉書·嵇康傳》載:
嵇康字叔夜,……所與神交者,唯陳留阮籍,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沛國
劉伶,籍兄子咸,瑯琊王戎,遂為竹林之游,此所謂竹林七賢。
這些人喜好老莊之學,“在朝不任職,容跡而已”,“發明奇趣,振起玄風”,崇尚自
然,不拘禮法,蔑視名教。他們之所以如此,是與當時的險象環生,嚴法苛政的社會背景及
個人的性情相關相連的,是一種無奈何的心境的體現。
據史載,阮籍就不允許其子學他,正好說明了“竹林七賢”的放浪形骸,抨擊名教,飲
酒縱行,是對那個不合理的時代的消極反抗。然而,他們并不像后世的一些所謂的“名士”
那樣,身處太平盛世,卻為沽名釣譽,獲取功名利祿,故作魏晉名士之狀,實則是“身在江
湖之上,心存魏闕之下”。所謂的隱逸疏放,息影山林,只不過是把它作為竊官盜爵的終南
捷徑而已。
“君子以名教為樂”,真正的讀書人,應自覺地遵守軌范,以“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濟蒼生”為己任,刻苦自勵,不斷學習,探索富國豐民途徑,不以“小我”之小害小利,
而亂“家國”的利益。這樣,才會有功于社會,有益于個人,不貪一日之閑,不圖一時清名,
盡情揮發自己的專長。即便艱辛、勞苦,也是值得的。
尊“名教”,還必須有悲天憫人的博大胸懷。沉醉于名教而不務世事,只會陷入清談。
而真正的名教教人入世,教人有所作為。“人皆有惻隱之心”,視民疾民瘼于不見,見國困
家窘而歸隱山水之間,是不可取的。“有惻隱之心”,就應有救人于水火的志向。古往今來
的仁人志士,莫不如此。
據《昨非庵日纂》記載:北宋文學家范仲淹,少時貧勤,雖日食齏粥一角,但卻以天下
為己任。據說,他曾問一相士:“我將來可以做宰相么?”相士答:“否”。他又問:“能
做名醫否?”相士驚訝地問:“為什么前面的志向高遠,而后面的卑下呢?”范仲淹回答說:
“只有這兩樣才可以救人。”由此看來,只要有一份仁人之心,是不會見傷不扶,見死不救
的。
名教教人以悲憫,悲憫從名教而生光。那些故作風流,而踐踏規范,放任自流的人,是
無悲憫之心可言的。我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己,以天下之害盡歸于人,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公
者,必遭千夫所指,成為孤家寡人;善予人者,人必予之。熱心處世,就會贏得廣泛的敬愛。
悲憫之心,還有賴于對名教的精識。熟于名教,則可辨明是非,判明善惡,疏清美丑。否則,
給惡的、丑的東西以悲憫,則無異于助紂為虐,縱容腐臭。農夫與蛇的故事,留給我們的教
訓,應當銘記。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