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064天堂地獄與圣域賢關(guān)
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可見塵世之間已分天堂地獄;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見庸愚之輩不隔圣域賢關(guān)。
[述論]
行善有好報(bào),作惡得惡報(bào)。由此可見,不必等到來世,在人間便可見天堂和地獄的分別
了;人的心是相同的,心中具有的理性也是相通的。由此可知,愚笨平庸的人,并不是被拒
絕在圣賢的境地之外的。
山西廣勝寺大雄寶殿有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為:
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種甚因結(jié)甚果,
下聯(lián)為:
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
下聯(lián)淺顯意明,自不必說。上聯(lián)則說明了“作善有善報(bào),作惡有惡報(bào)”的道理。一個人
做了善事之后,并不會得到物質(zhì)的錢財(cái)?shù)幕貓?bào)。有的雖然得到了錢物的回報(bào),那也僅僅是意
外或巧合。這里的回報(bào),則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如做了好事之后,心安理得、心情舒暢、精
神愉快等。
人生在世,能得到這種回報(bào),則是難得的、高尚的。當(dāng)你做了善事之后,自然會心曠神
怡;而做了惡事,如盜竊、搶劫、殺人犯罪等壞事、惡事,則情形截然不同。不僅精神上會
受到壓抑,產(chǎn)生心理恐懼、忐忑不安、心神不定,精神恍惚、家人不和、親朋叛離,而且在
物質(zhì)上也可能遭受損失。如一人犯了罪,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判刑、坐牢、改造等,這是理
所當(dāng)然的。這期間,應(yīng)該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cái)富,也只好擱置了。這便是“善有善報(bào)、惡有惡報(bào)”
的現(xiàn)實(shí)效應(yīng)。
從靈魂深處說去,常稱的天堂為美境,地獄為苦境。行善的人心神怡悅,靈魂升華,受
人愛戴,內(nèi)心一片祥和,何異于天堂境界?作惡的人心神不寧,身在人間,心在魔鬼修羅,
眾人避之。不必等那法理人情來誅伐,便早已進(jìn)入地獄了。
歷史上的岳飛,“精忠保國”,英勇抗敵,對百姓做盡善事。雖遭暗算,但他卻光明磊
落,最終“天日昭昭”,深受后人愛戴。佞臣秦檜,賣國求榮,殺害忠良,做盡了惡事。雖
多茍且偷生幾日,但終被歷史唾棄,成為永跪天下的千古罪人。這便也是善惡報(bào)應(yīng)的鐵證。
人都有向善之心,圣愚原無分別。只要有心為圣賢,便可以成圣人賢者。而平平庸庸的
人若自認(rèn)愚笨,不求突破,終其一生,也只是個庸愚之輩。近代的武訓(xùn),沒有受過什么教育,
以行乞?yàn)樯5麉s能努力興學(xué),成為人人尊崇的圣賢之士。
若能明此理,則不必自暴自棄。因?yàn)椋灰獖^發(fā)有為,何愁不能做到像堯、舜那樣的圣
賢人物呢?因此,孟子說:“舜何人也? 禹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就是勉勵
人們拋除自棄心理,勇于向圣賢看齊,做一個高尚而有為的人。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