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061自足與自慚
常思某人境界不及我,某人命運不及我,則可以自足矣;
常思某人德業勝于我,某人學問勝于我,則可以自慚矣。
[述論]
人生有許多事情應當知足,又有許多事情不該知足。那么何以應該知足,何以不應該知
足呢?
哲學家們都承認,人生最高的目的就是幸福。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
飽食暖衣可被看成幸福,積學修德可被看作幸福,這就因人而異了。古人云:“君子謀
道,小人謀食。”對于物質的享受,圣賢君子都看得很淡。因為他們深知肉體的享受是暫時
的,而且無法填滿。如果一定要滿足欲望才感到快樂和幸福,那可能要勞苦一生了。對于物
質的享受,應當“知足”!氨壬喜蛔,比下有余”嘛。
要知道,世界上還有那么多人食不裹腹、衣不蔽體,正在生死線上掙扎著。在我們的周
圍,還有著許多人的生活條件不如自己,而他們一樣在努力地生活著,而且比自己還愉快、
認真。再看自己,擁有的比他們還要多得多,所以也該知足了。就比如說,在那火車上,同
樣,大家都買上了車票,但就是還有人站著擠著,自己還在坐著。有了座位,也就不必去掙
那臥鋪了。
只要常常想想這些情況,對比對比,自己也就可以知足了。必須要認清真理,命運往往
是人力所不能控制的。在感慨自己命運多舛之時,不妨去看看那些生而失怙、長而失學或肢
體殘廢的人,就會覺得自己實在是很幸運了。所以,物質享受要知足,知足者才能常樂。
有人說,不滿足是神圣的,所以古之圣賢君子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這里的“不滿足”,是指對“學問”、“德行”的追求不滿足。人之為人,而非禽獸,在于
對品德學問的追求,在于不斷地充實自己的心靈生活。
幸福是一種享受,而人類最大的幸福不是肉體的享受,而是心靈的享受。一個人的生活
有無價值,就看他對于精神生活的努力和成就之大小。如果只顧衣食飽暖,而對于真善美不
感興趣,也就無異于行尸走肉了。
因此,對于德業的追求,能夠拓展我們生命的境界,同時也代表著我們的人格、知識。
對學問首先“不知足”,常常想想某人的品德比自己高尚,某人的學問比自己淵博,才能鞭
策自己追求更高的領域。如此以來,我們的生活會更豐富、更有意義。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