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060種田人與讀書人
種田人,改習塵市生涯,定為敗路;
讀書人,干與衙門詞訟,便入下流。
[述論]
中華民族古有安分守己的訓言,今有恪盡職守的教誨,均以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而
著稱。否則,心猿意馬,朝秦暮楚;一曝十寒,虎頭蛇尾;想著碗里,望著鍋里。這山望著
那山高,終將前功盡棄,難成大事業。可見,干任何事情,都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不
能好高鶩遠、想入非非。不然的話,就好比泥土工攬上了瓷瓦器活,份內的工作不愿干,份
外的事情又干不了。或者是“占著茅坑不拉屎”,必定為人們所嗤笑。古往今來,種田者是
也,求學問者亦是也。
在過去的農業社會,只要家里有一畝田,總還可以衣食無缺,養家活口。而鉆營商場就
不同了。商場如戰場,得失差別甚大。一個種田的,一不明商場利害,二不解人情世故,三
沒有社會關系。若不專心務農,而與人在商場上爭名逐利,往往是失敗者居多。搞不好還要
變賣祖產,落得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
俗語說“商場無父子,勝敗天注定”。凡投資做生意者,也許今天身無長物,明朝卻搖
身一變而成為暴發戶。但商場失意,血本無歸,傾家蕩產者也不乏其例。這種起伏不定的場
面,不是質樸的種田人所能明了和駕馭得了的事情。
古人語:“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己不知彼,怎么可能在商場上立足呢?不如守
著一畝方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淡泊名利,知足常樂,如此反而能守成。何必以
“世代不竭之食”,去換取“商家一日之富”呢?
讀書人理應知書達理,講的是“明是非”、“辨義理”。而衙門訟師則是以犀利的言詞,
巧辯的口舌,為人爭取勝訴。有時,為了一方當事人的利益,免不了巧言詭辯、強詞奪理;
有時,迫于上司的壓力或受“枕邊風”的煽惑,要昧著良心講違心的話,辦違心的事;也有
的,因“拿人錢財、替人消災”,故意顛倒黑白,賣弄是非,制造假象;更有甚者,心黑手
毒,明索暗宰,置黨性、國格、人格于不顧,“吃了原告吃被告”,哪邊“風”大哪邊倒。
等等,這些令人悚然的行為,既有悖常理,又有違圣賢之教,與忠厚讀書人的本性格格不入。
所以,古人告誡讀書人,還是盡量不涉嫌衙門詞訟之事為好,以免遭受“跳入黃河也洗不清”
的不白之冤,或蛻化為“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的下流之輩。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化,我們看待事物的觀念也
需要隨之更新。面對世紀之交,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高科技含量越來越大的今天,
如果沒有時代的緊迫感,墨守成規,安于現狀,其結果必定被社會所淘汰,而成為時代的落
伍者。
為此,從辯證法的角度分析,種田人未必不可以改經商做生意;讀書人也并非不可以當
律師。當今社會第二、三職業已不再是什么新名詞;農民進城當老板也多了起來,見者不怪;
“跳槽”轉軌之事可謂司空見慣,而缺少高智商的律師也難以運籌帷幄于錯綜復雜的宗宗案
卷之中。對此,我們關鍵是要牢記自強、自立、自省、自警的醒世警言,內強素質,外樹形
象,審時度勢,潔身自好。只有這樣,才能“出污泥而不染”,做一個順應時代洪流的弄潮
兒。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