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056學日進與德日進
知往日所行之非,則學日進矣;
見世人可取者多,則德日進矣。
[述論]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有過并不怕,怕的是認識不到自己的過錯,
從而一錯再錯。人貴知道自己的過錯,在發(fā)覺自己的過失當中必然有所覺察,有所進步。只
有記取失敗教訓的人,才能再向前邁步。然而有些人就是看不到自己的缺點,認識不到已經(jīng)
犯過的錯誤,自認為什么都行。所以,不求上進,故步自封,結(jié)果學業(yè)無所長,德業(yè)無所進。
蘇東坡少時聰慧過人,自以為是少年天才,無所不知,曾書寫對聯(lián)一幅:
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
后來,他發(fā)現(xiàn)自己才疏學淺,也有認不得的字、讀不懂的書,便改對聯(lián)為:
發(fā)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用以自勉,終于成才。
認識到過去的不足,是為了讓自己更能充實現(xiàn)在,策勵未來。而不是要因此而自怨自艾,
停止了前進的腳步。否則,怎么可能會有進步呢?學問常是在一種“覺今是而昨非”的心情
下,更上一層樓的。如果有了這種感覺,能清楚地看見自己的過錯,就表示自己也在進步了。
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既有比別人好的地方,也有不如人之處。因此,每一個人都
應當學習別人的長處。孔子曰: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粨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br>
取別人之長來彌補自己之不足,虛心求教于別人,對于自己的進步是很有好處的。如果
經(jīng)常能看到他人有可學習的地方,并且樂而習之,則自己一定能逐日提高。
然而,要想從別人身上發(fā)現(xiàn)值得學習的優(yōu)點,首先要具備謙虛的美德;其次,還要有容
人的雅量,同時也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若無容人的雅量,看到別人的美德,嫉妒毀謗都來不
及,哪里會向人學習呢?若無敏銳的觀察力,再好的行為也看不見,又如何能學習呢?說不
定還會不辨好壞,把壞的倒學了過來。能見到他人可取法的地方愈來愈多,表示自己更謙虛
了,心胸更開闊了。再加上吸收他人所長,德業(yè)怎么會不增進呢?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