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054不耐煩與學(xué)吃虧
十分不耐煩,乃為人之大病;
一味學(xué)吃虧,是處事之良方。
[述論]
人生既如登山涉河,又是一個競技場。登山、涉河、競技者,惟有不墮浩氣,遇險不畏
其險,處逆境而彌堅,持“志”以恒,才有可能登上風(fēng)光無限的高峰,抵達(dá)“風(fēng)景這邊獨好”
的彼岸,才能做人之所難為之事,獲得最甜蜜的果實。相反,如若見難就避,遇險即棄,怠
慢消極,就會一事無成。因為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無險無阻、唾手可得的。
古人說:“有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就為棄井也。”“行百里者半九十”,
“行險者不得履繩,出林者不得直道”。志在獲得成功者,應(yīng)該有勇往直前,奮然前行的耐
心。經(jīng)驗證明,有許多本來可以取得成果,摘取某一領(lǐng)域桂冠者,由于缺乏做最后也是最艱
難的沖刺,最終導(dǎo)致功虧一簀,一無所獲。
與人相處也復(fù)如此,一個缺乏耐心的人,就會與本來可以有益于己的朋友失之交臂,也
會在商場的談判桌上,在縱橫捭闔的交際場上一敗涂地。沒要必要的耐心,就會顯得浮躁冒
進(jìn),就難免在工作中造成不應(yīng)有的損失。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增益其
所不能。”不為苦中苦,難做人上人。不經(jīng)過艱苦卓絕的鍛造,不歷經(jīng)風(fēng)霜苦雨的洗禮,夢
想天發(fā)慈悲,事事皆稱心如意,是幼稚、愚蠢、不切合實際的。
清末著名學(xué)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
古今成大事、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三種境界: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此
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此處對有作為者人生道路的總結(jié),可謂切中肯綮,一語中的。要有大作為,就須耐得住
寂寞,經(jīng)受起意志的磨礪,要不急不躁,無怨無悔,于千挫百折中煉就吃苦耐勞的堅強(qiáng)意志,
最后必是柳暗花明,走向成功的坦途。
“梅花香自苦寒來”,沒有耐心,是許多人的一大缺點。同時,只想獲利而不愿吃虧,
也是某些人身上存在的詬病。見蠅頭小利,便忘卻大義,只求人人為我,事事以我的利益為
軸心精打細(xì)算。“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種極端自私自利的人生觀,是不足取的。
做人要常抱甘于吃虧的態(tài)度,這樣,才能方便他人,與人方便,也于已方便。
當(dāng)然,我們說甘于吃虧,并不是要姑息養(yǎng)奸,縱容惡德敗行。與之相反,而是要用自己
甘于吃虧的思想品德,去感化他人,樹立“虧了我一個,幸福十億人”的高風(fēng)亮節(jié)。顧全大
局,把集體、國家的利益視為高于一切的利益,自覺地矯正大家與小家的利害關(guān)系。不斷地
以超然的風(fēng)標(biāo),完美的人生,勇做一個“純粹的、脫離低級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