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053大錯與小康
凡事謹守規模,必不大錯;
一生但足衣食,便稱小康。
[述論]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特定的規則和模式,處事只要謹慎地遵循一定的規則與模式,就不會
出什么大的差錯。一個人一輩子只要衣食無憂,家境便可算是自給自足了。
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沿襲下來的一種守成之道,自足之道。現今社會中許多人,都自
覺不自覺地傳沿因襲著祖宗的成法和傳統的道觀。不可否認,任何已經創立的事業,必然有
其一定的模式與法則可遵循。我們應該正確地去認識這些模式和法則存在的客觀必然性,從
中尋求事理的內涵和意義,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還應該看到,全體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有
一定的度。只有把握好這個度,才能立事成事。
謹守規模,決不是因循守舊,不圖變革創新。相反,要使原有的規模保持生命活力,就
必須有循有破,在開拓創新中注入活力,升華境界。那些對原有的規模死守不渝,以不變應
萬變,以一式應萬物的人,只能被時代所淘汰,配作舊秩序的徇道者。因此,謹守規模,要
弄清守道與破道的關系,不能機械守成,也不能失道而創,而要在繼承先道優良規模的基礎
上改革創新,求得新的發展。
人生皆有欲望,欲望不可非議。但欲望無止境,太盛則危。因此“但足衣食,便是小康”。
中國有句俗話叫“知足常樂”,佛教的理想是“少欲知足”。孟子認為“養心莫善于寡
欲”,意思是心能夠正,欲望越少越好。
人在追求快樂的時候,切不要忘記“樂極生悲”。適可而止,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美
味佳肴如同吃藥,并非多多益善。古人云:“賓朋云集,劇飲淋漓樂矣。俄而夜盡燭殘,香
消苕冷,不覺反而嘔咽,令人索然無味。天下事率類此,奈何不早回頭也。”這就是說,痛
飲狂歡固然快樂,而當等到曲盡人散、夜深燭殘之時,面對杯盤狼籍必然會興盡悲來,倍覺
人生索然無味。天下事大多如此,為什不及早醒悟呢?
人生“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一味追求奢侈浮華,不滿足物質的享樂,必然會陷入
庸祿而無所為的境地。因此,人在物質生活中應淡然適然,才能在精神生活上富有康樂,才
能在事業上有所建樹。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