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040氣性與語言
氣性不和平,則文章事功俱無足取;
語言多矯飾,則人品心術盡屬可疑。
[述論]
氣性平和,是作文、做事乃至做人的立根之本。
“文如其人”。試想,一個人沒有開闊豁達、平心靜氣的氣質,而充塞著“小家子”之氣、
愛沖動之性,他就不可能寫出立意高遠、見地深刻的好文章,而不過是泄泄私憤、偏臆造作
而已。
“成事功性”。試想,一個人沒有熾然專注,持之以恒的氣態,而常常心神不定、冷熱無
常、見異思遷,他決不可能專心做一事,功于成一事,只能一事無成、蹉跎一生。
“做人憑性”。試想,一個人沒有心性平和,待人以誠,為人豁達的氣度,而尖酸刻薄、
莽撞粗鄙、撒潑歹毒,他就不可能與人合作謀事,更談不上具備完善的人格了。
氣性平和,根本在于不懷隱私雜念,不求愧心之利。明朝洪應明在《茉根談·概論》中指
出:
此身常教在閑處,榮辱得失誰能差遣我?
此心常教在靜中,是非利害誰能瞞昧我。
無欲無煩惱,心靜能明察。一個人只有甘于清閑淡泊,去除非分之想,才能不被榮辱得失、
是非利害所困擾、所蒙蔽,才能真正做到心境恬淡、氣性平和。
人言與人品是密不可分的。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崇尚言由衷發,鄙視語言矯飾;同時,又
注重言之有文,講究語言技巧的運用。《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云:“仲尼曰:志有之;言
以足志,文之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這就是說,語言用以表達思
想,文采幫助語言流傳。離開語言,人們就無法表情達意、交流思想;言談沒有文采,語言
和思想就不可能流傳很遠。
從人的言談中,可以發現和體味其思想和氣志,這就是“言為心聲”的道理。同時,從人
的“文采”中,也可以看出其學識造詣的高低和作為的大小。然而,文采的光華生于實、切
于準,巧于趣,而決不是虛偽巧飾,嘩眾取寵的代名詞。這就是說,文采不含巧飾,但語言
多巧飾的人常有;而語言多巧飾的人,則人品心術多不正。
《國語·晉語》中說:“言之甘,其中必苦。”意思是說,甜言蜜語里面往往有苦澀的東
西。說話者因有求于人,不得不隱咽苦衷、飾言以“甜”,或企圖騙人,隱藏險惡用心,飾
以花言巧語。可謂“口甜心苦,口蜜腹劍”。
其實,人言與人品從來就是不可剝離的。說實話者,實也;說假話的,假也。可以說,凡
那些存浩然正氣,行為堂堂正正的人,其言必善和諄切。凡是那些心懷叵測、行為詭詐的人,
其言必偽飾狡詐。虛狂者大言不慚,信口雌黃;偽善者口是心非,口蜜腹劍;好事者撥弄是
非、造謠惑眾,歷來如此。人們當聽話聽音,察“言”觀色。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