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037常人與大家
常人突遭禍患,可決其再興,心動于警勵也;
大家漸及消亡,難期其復振,勢成于因循也。
[述論]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之旅遇有坎坷,遭到不測,甚至飛來橫禍,亦
當是常事常理,關鍵在于如何對待這些意外變故。所幸的是“常人突遭禍患,可決其再興”。
何也?“心動于警勵也”。為什么正常人突遭禍患可警勵于心,再決其興呢?根本在于,人們
存不息于心的進取之志。甚至不少人“因禍得福”。生活的坎坷,人生的磨難,意外的打擊,
能促使人更加奮發(fā)進取,迎難而上。
一方面,挫折的刺激使其“勵”于心,促使他更加努力,也即“愈挫愈奮”;另一方面,
又使其“警”于行,促使他更加謹慎,選用合適的方法,取得更大的成就。宮刑之辱,使司
馬遷寫出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亡國滅族之災,使勾踐“臥薪嘗
膽”,“三千越甲終吞吳”。
高位截癱之難,使張海迪奮然與命運抗爭,研習文學,苦讀外語,專研醫(yī)道,為社會做出
了應有的貢獻,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精神財富,成為時代的楷模……古者今人不一而足。即使那些
“經(jīng)不起打擊,一蹶不振”的人,也決不是再無興起的可能。實際上,只要內(nèi)外條件一旦成
熟,他也必然重新振作。可見人的進取精神有多么強大的力量,如日月星辰運行,生生不息,
永無止境。
但是,為什么“大家漸及消亡,難期其復振”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一家庭、一
團體、一國家日趨衰微,逐漸敗亡,的確是難以挽起的。究其原因,雖然極為深刻復雜,但
“勢成于因循”卻是最根本的。勢成于因循,就是說在大家都感到十分安全的情況下,對日
益積累的各種弊端、陳規(guī)陋俗,熟視無睹,對已發(fā)生的危機視而不見,對行將走向滅亡,亦
無所警察。及至家將敗、國將亡,才思興利除弊,企圖逃脫厄運,但卻已為時太晚了。
明朝末代皇帝朱由儉,與其他亡國之君相比,不可謂沒有頭腦,不可謂不奮發(fā)圖興。但是,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明王朝至此,政治黑暗,官場腐敗,民怨沸起,內(nèi)亂外侵已到
無可救藥的地步。縱使他崇禎力行挽起,亦回天無力,劫數(shù)難逃了。
集體安全意識,最易使人形成“天塌下來有人頂,別人能過我也能”的消極思想。眾人皆
墨守成規(guī),承襲陋習,不思改革,如此循環(huán)往復,在無憂無慮、安樂詳和中走向死亡,其真
乃可悲可嘆。
當今之人,特別是領導者,得應常警勵于心,樹立憂患意識,警種長嗚。莫待船到江心才
補漏,應常審社會之弊,常察國家之危,不妨跳出“三界之外”,靜觀“蕓蕓眾生”。斷不
可人云亦云,暈暈糊糊,應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審時度勢,見微知著,防范未然,及早采
取有力有效措施,使國家社稷有常興生機,趨道昌盛繁榮。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