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026求科名與講性命
求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書之樂;
講性命之學者,不可無經濟之才。
[述論]
人都渴望和追求功名利祿,為擁有它而感到快意、自豪、幸福。人皆不甘愿居為人下,
為爭強好勝,而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因此,現實人生便失去了清閑和逍遙,甚至無法享受到
琴棋書畫的樂趣,何不悲哉!
莊子在《則陽》篇中說:“榮辱立,然后睹所病”。其意思說,人們心中有了榮辱的念
頭,就會看到種種憂心的事情。過分關心個人的榮辱得失,就只能陷入憂愁、煩惱、苦悶的
境地。他在《徐無鬼》篇中說:
錢財不積則貪者憂,權勢不尤則夸者怨,勢物之徒樂變。也就是說,貪者為錢財不多所
憂,權勢者為地位不高所愁;迷戀權勢地位的人,特別喜歡社會動蕩,以便亂中得勢。可見,
求科名之心甚切者,悲苦不堪,決無人生樂趣可言。
因此,要獲得人生樂趣,就應該淡泊名利,而追求精神的超脫、瀟灑,對“榮辱毀譽不
上心”,正所謂:
去留無意,任天空云卷云舒;
寵辱不驚,看窗外花開花落。
人無論得志不得志,皆應恬然處之,如孟子所言“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君子不受欲
望的驅使,不做欲望的奴隸,同時也不受外界的紛擾,始終保持自己的恬然,就會得到快樂、
幸福,真正體味到人間的無尚樂趣。
人都視生命為寶貴,也都有追求生命更高境界之心。講究生命形而上境界的學者,或言
“天人合一”,或論“心在自然”,甚至講“心空寂滅”,其境界不可謂不高,不可謂不玄。
然而,生命的真正境界并不在形而上之處,而在人間正道的現實取向之處;人生的真正價值
也不在于談玄論道,而在于有沒有經世濟民的才能,能不能為社會、為人民作出貢獻。
人不能脫離社會生活而立而為,只有腳踏實地、躬行實踐,才能走正人生的腳步,創造
人生的價值,體味生命的真諦。否則,任何人生的奧道妙理,都毫無意義。人的生命是短暫
的,正因為短暫,才應在有限的生命歲月里,盡早地悟得人生真諦,更多更好地創造人生價
值。正如雷鋒同志所說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人世間不可能一切都至善至美,人生的道路也不可能平展無曲。正因為這樣,人才更需
要去忠貞不渝地追求美好的境界,創造美的事物,實現美的人生理想。歌德有句言:
生活在理想的世界,就是要把不能的東西,當作仿佛是可能的東西來處理。
這種“處理”,也就是創造,只有在這種不斷“處理”的實踐中,才能夠實現人生價值,
升華人生境界,不斷增長經世濟民的才能,為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的幸福奉獻才智。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