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殺生與改過
王者不令人放生,而無故卻不殺生,則物命可惜也;
圣人不責人無過,惟多方誘之改過,庶人心可回也。
[述論]
君王乃天子,臣民萬物視其為父,因此,明智之君主向來愛惜生靈。雖然不至于下令叫人
多多放生,但是也不會無故地濫殺無辜。所以宋儒說:“民,胞物與。”就是要推仁及于萬
物,因為人民與萬物平等。古之君主,有的以殺生為樂,涂炭生靈。他們發明了什么斗雞、
斗牛、斗獅等活動,讓動物之間,人與動物之間相互搏斗,視生命為兒戲。尤其是不體恤民
情,苛政猛于虎,活人殉葬,使人民的生命毫無保障,從而激起民憤。
然而,另外一些明智之君主,卻視民為子、以民為本,時時關心百姓疾苦,體察民情,減
小刑罰,從不濫殺生靈,即使對于一些有過錯的人,也是以教育為主,然后施刑。因此,他
們往往能夠得到百姓的擁護,政業興旺,國強民富。
商紂作踐性命、煬帝好殺縱欲,皆為短命君王,故古人曰:
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民親愛已,不可得也。
有天下者無故殺人,雖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殺一人之罪。
濫殺妄戮,不唯是被殺者之悲劇,亦是殺人者的不幸。因為“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人非圣賢,熟能無過”,即使是圣人、賢人,也一定會犯有過錯。不過,對于自己所犯下
的過錯,他們能夠接受別人的批評,并且積極改之。對于別人,他們也絕不會要求他們一定
不犯錯。
因為圣人明白,平常人的心志怯弱,要人絕對不犯錯,是不可能的事。若是犯了小錯,便
不原諒他,反而阻止其改過向上之路。這樣只會使他們更加麻木變本加厲,犯下更大的錯誤。
圣人只希望人們了解,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他們常常告誡人們: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并且提出了許許多多改過的具體
方法,如知過,思過,補過,喜聞過等。像這樣循循善誘眾人,使他們走向正道,圣人真是
苦口婆心了。古之圣人先賢,距今雖然遙遠,今人若不能體會古人的用意,也真是辜負了那
一份久違的心思了!
不無故殺生,不責人無過,其關鍵要有一個寬容的心態。錙銖必較,睚眥必報,必以繩人
以嚴刑峻法,不容白玉微瑕。反之,“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求大同而容小棄,
則必于同道并肩中,消解過錯,糾正人心,使其遵循規范,合于道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