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018 鄉(xiāng)愿與鄙夫
孔子何以惡鄉(xiāng)愿,只為他似忠似廉,無非假面孔;
孔子何以棄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盡是俗人心腸。
[述論]
何謂“鄉(xiāng)愿”?即“偽君子”。孔子在《論語·陽貨篇》指出:“ 鄉(xiāng)愿,德之賊也。”孔
子為什么如此厭惡“鄉(xiāng)愿”呢?因為“鄉(xiāng)愿”虛偽矯飾,從表面上看來忠厚廉潔,實際上卻
不忠不廉,給人以一副假面孔。笑里藏刀,“頭上笑著,腳下使絆子”的偽君子比明火執(zhí)杖
的惡人更可惡。因為面目偽善,心懷殺機(jī)的人更容易給人造成錯覺,受其傷害。
“大忠藏奸”,古來凡奸佞之輩,往往貌似忠廉,以掩飾自己的歹毒之心、暗算之行。在
現(xiàn)實生活中,當(dāng)面一套、背后一套,好話說盡,壞事做絕的人屢見不鮮,然而屢屢上當(dāng)受騙、
不幸遭其暗算的人也不計其數(shù)。究其原因,就在于好話隨耳,良莠不辯;對逆耳的忠言聽不
進(jìn),對苦口的良藥飲不暢。這就給似忠非忠、似廉非廉的“鄉(xiāng)愿”們以可立之地、可乘之機(jī)。
因此,人們不妨“好言反聽”、逆言反納。正如陳毅同志所言:
聽話聽反話,不會當(dāng)傻瓜。
也可以說,識破偽善面,幸免遭暗算。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還有一種不分是非的老好人,實際
上也屬于那些藏私害義的“鄉(xiāng)愿”。
因為老好人私在明哲保身,害在似是而非。在大是大非上持不偏不倚,在善惡大義上無擇
無從,在生死攸關(guān)上無動于衷。這種人客觀上是在袒護(hù)罪惡,庇蔭壞人,傷害忠良,縱容邪
惡。因此老好人表面看來左右逢源、處處行好,時時不歹,實質(zhì)上并無好處,并無善行,當(dāng)
然也終無好報。
何謂“鄙夫”?乃指不明禮義,視個人利害唯此為大的人。這種人被孔子稱為“昧德之夫”。
這種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以自我為“圓心”,以利己為半徑劃圓,患得患失,唯利
是圖,唯我獨(dú)尊,甚而見利忘義、損人肥私。這種人目光短淺,且狂妄不羈,正如古人所言:
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
(《呂氏春秋·序言》)
也就是說私利膨脹的人,觀察事物,什么也看不見,是瞎子;聽取意見,什么也聽不進(jìn),
是聾子;付諸行動,什么都敢干,是瘋子。這種人一旦得勢便張吞國之口、便會慷公之慨,
便能害眾之利。
不過,這種“鄙夫”,終會因目盲而失途、昏然而失勢,張狂而失持,陷入狹私的沉潭,
墮入鄙俗的深淵。當(dāng)今的世界,仍然有人認(rèn)從“主觀為自我,客觀為別人”論調(diào),殊不知“
為自我”的主觀世界,仍是改頭換面的“鄙夫者”的世界觀。試想,一個時時處處事事謀之
設(shè)計自我,力之圖利自我的人,如何能夠利他、利國、利民呢?即使在客觀上利了他人、集
體,他也會在主觀上要求他人集體給予其功利上加倍的報償和補(bǔ)給。如此看來,“鄙夫”古
已有之,世不乏繼。古人厭棄,今人更應(yīng)摒棄。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