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017讀書與立身
讀書無論資性高低,但能勤學好問,凡事思一個所以然,自有義理貫通之日;立身不嫌家
世貧賤,但能忠厚老成,所行無一毫茍且處,便為鄉黨仰望之人。
[述論]
讀書是一門學問。讀書的質量不取決于人的天資高低,而取決于刻苦鉆研的精神和正確的
學習方法,要做到勤奮、好問、善思。
首先是“勤奮”。“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就是古人的學習觀。不可否
認,人們的天賦資質是有高低差異的,但“勤能補拙”。正如高爾基所說:
人的天賦就像火花,它既可能熄滅,也可能燃燒起來。而使它
成為熊熊烈火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勞動、再勞動。不辭勞苦地奮學習,是人們向科
學進步、登攀、攻關的有效途徑,也是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的公開秘密。
其次是“好問”。“學問”,“學” 與“問”是聯系在一起的。毛澤東同志在《反對本
本主義》中,十分贊賞“每事問”。老教育家陶行知主張“見疑有問”,他說:
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
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
好問是人們追求哲理的武器,也是一種謙虛的美德。孔子就曾向萇弘問音樂,向老聃問禮。
“問”是“知”的前提,“恥不知而不問,終于不知而已;以為不知而必求之,終能知之矣”。
因此,問是讀書釋疑的鑰匙、求知的妙道。
再次是“善思”。孔子說: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愛因斯坦說:
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學源于思”,
只有把學與思結合起來,才會有釋疑解難,增長學識,有所建樹。
忠厚是人立身處世之本。人走上社會,立身為業,不要嫌自己家庭出身的貧窮低微。只要
為人忠實淳厚,做事穩重踏實,所作所為沒有一絲一毫背信棄義之處,便能得到家鄉父老的
贊賞和器重,成為眾人效法的榜樣。一個人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家庭出身,或富貴優越,或
貧賤窮困,或書香門弟,這都是前緣已定、不可擇從的。但一個人卻能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
確定立身為人的信念和成事立業的志向。或忠實厚道,或投機取巧,或謹嚴行事,或舉端不
軌等。
只有以忠實謹行為本,才是人生道路的正確選擇。忠實謹行不是為了得到鄉親鄰里的褒揚,
不是沽名釣譽,而是作為人生價值的所在,作為實現和升華人生的需要。“立身存篤信,景
行勝將金。”(王梵志詩,見《全唐詩補逸》卷2)做人貴在誠摯守信,具有這種高尚的品德,
比擁有黃金更珍貴。誠實守信,是立身創業之本,謹行慎事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然選擇。
古人云:“人之持身立事,常成于慎,而敗于縱。” (《遜志齋集·慎齋箴》)也就是說,
人在立身創業的過程中,往往因為審慎行事,才能獲得成功,而放縱任性則會導致失敗。審
慎謹行,不是個性的自我抑制,放縱也不等于敢任敢為。人生價值不是孤立的我行我素的結
果,它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得到體現,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真正實現。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