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015積善與積財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知積善以遺子孫,其謀甚遠也;賢而多
財,則損其志;愚昧而多財,則益其過。可知積財以遺子孫,其害無窮也。
[述論]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應之后世,遺及子孫。積善人家,必然遺留給后世德澤善報;而多
行不善的人家,也必然遺留給后世禍害報應。由此可知,多行善、做好事,為子孫留下后福,
這才是為子孫著想,是最長遠的打算。德善人家福常在,多行不義殃子孫,這是家世善惡的
因果報應。
從社會人際關系而言,凡是為人行善之家、德高望重之族,不僅會受到被恩澤者的感激,
而且會受到社會人的崇教。其后人,也必然會得到他人的以德相報。特別是當其子孫身處逆
境、困厄之時,人們便會念及祖宗之德,而給以同情和幫助。反之,多行不善的人家,必然
引起世人的怨恨,其子孫也會遭到怨恨,甚至以仇相報。因此,祖宗的積善是家世的后福,
前世的不義是后人的禍害。
當然,祖宗的善與德,也不是傳世不變的。善家不一定出良子,惡族不一定出惡少。其子
孫善,即使其祖上惡,人們也不會以惡相報;其子孫惡,即使其祖上善,人們也不會以善報
應。同時,世人也不應以狹隘的善惡報應,去對待別人的后代子孫,而應以高度的社會責任
感和寬闊的胸襟去感召、教育后人,形成全社會的揚善祛殃之氛圍,譜寫文明進步、團結奮
進的新曲。金錢并不是處處閃光的,它之于不同的人,用場不同,效應有別,傳襲當鑒。
賢能的人有了更多的金錢,容易受物欲的誘惑,耽于逸樂,貪圖享受,意志消沉,進而頹
廢落伍。愚昧的人有了金錢,有可能去干非法的勾當。金錢便成為傷風敗俗,并且給社會帶
來危害的妖孽。由此可知,將金錢留給子孫,不論子孫賢或不賢,都是有害而無益的。古人
倡導積德而傳后人,積財以資困厄,不主張以財資后。
當然,金錢本身并沒有利害可言,錢也并非必然使賢者淪庸,愚者違法,子孫不肖。只是
對于那些把金錢當作享樂的資本,家傳的法寶的人來說,金錢反會成為滋害助孽的東西。而
對于通過誠實勞動掙得金錢,又以金錢為資本興家立業、創造財富、開創業績的人來說,金
錢則多多益善。
今人反對金錢至上、拜金主義,并不否定金錢在現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時,肯定
金錢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不忽視金錢對人的德性具有腐蝕的一面。君不見,為了錢走上犯
罪道路的人何其多,有了錢玷污人生,陷入深淵的人屢屢不絕。
如此看來,金錢關乎人們生活質量的優劣,但它卻不是啟動人生功能的萬能鑰匙,也不是
標定人生價值的根本尺度。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