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
伍子胥報父兄之仇而郢都滅,申包胥救君上之難而楚國存,可知人心之恃也;
秦始皇滅東周之歲而劉季生,梁武帝滅南齊之年而侯景降,可知天道好還也。
[述論]
事在人為。春秋時的伍子胥,為了報父兄之仇,誓死滅楚,終于破了楚的首都郢,圓了對
仇鞭尸圖報之夢。而當時的申包胥則發誓要保全楚國,終于得到秦軍救援,使楚國幸免于難、
不致滅亡。由此可見,人只要決心成事,就一定能成事。
決心和意志,是成事的先決條件,離開堅定的決心和堅強的意志,決無成事可言。正如清
朝金蘭生在《格言聯璧·學問類》中所言:
把意念沉潛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為。也就是說,做學問能夠專
心致志地學習思考,什么道理都能領會;干事業能夠奮發志氣,努力不懈,事業就一定能成
功。可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克服客觀存在的各種困難,做到難
以做到的事情。
當然,“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客觀事物的發展往往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做事情
也往往不是單靠決心、意志和計謀來成就的。就如那伍子胥復仇,申包胥救楚,也不是他們
單純“意志”的得逞,而是他們在順應時勢中,由夙愿所成的。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肯定人的意志的力量。有了堅定的志向和不屈不撓的斗志,才有可
能使近乎不可能的事情變為可能。面對必須辦到而近乎不可能辦到的事,與其悲觀失望,無
所作為,還不如竭盡全力,拼搏圖強,即使失敗了,也不失英雄的壯舉、義士的風采。
處事要有度。秦始皇滅東周國那一年,滅秦立漢的劉邦也應運出生了;梁武帝滅掉南齊的
那一年,侯景便前來歸降。但正是侯景后來又反叛了梁朝,歸降者卻成為叛逆,成為禍根。
可見,天理循環,報應不迭。爭天下者明來暗往,興衰有定,終有報應;處歷事者精于算計,
利害俱孕,各有償還。占人一分,終要還人一分。縱然能一時得勢,驕橫天下、榮華富貴,
天道終會教你異日淪落、傾陷貧賤。
這話道出了處心積慮爭霸者、不可一世驕橫者、不擇手段斂財者的天賜“下場”。同時,
也告訴人們處事不可無度,處優不可驕橫,得利不可無義。明朝洪應明的《菜根譚·概論》
云:
人情反覆,世路崎嶇。行不去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務加讓三分之功。這里講的是
待人處世的進退策略。
人有受挫時,受挫不必強逆,而要以退為進;人有順利時,得意不可驕橫張狂,而要講
究寬容,得饒人時且饒人。否則,得意時同類相煎,逼人太甚;失意時他人也會以同樣的
方式對待你,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