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010
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終為禍;
困窮之最難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
生資之高在忠信,非關機巧;
學業之美在德行,不僅文章。
[述論〗
功名利祿是誘人的,但得到不該得的功名利祿,只能興幸一時,最終會成為禍害。功名是
公眾對具有高風亮節、卓越才能、功勛卓著的人物的肯定和贊譽。凡夫俗子,無所作為、業
績平平的人不會得到公眾的褒揚,也就無所謂功名可言。利益是社會對人們付出心血、努力
和貢獻所給予的報償,沒有付出,沒有貢獻,也就得不到利益。那么,有的人為什么會得到
不該得的名利呢?
這里有復雜的社會原因,如公眾公認中的錯覺和舛誤,社會分配中的失策和不公等。但從
名利得主的主觀原因上看,無非是“一騙二爭三盜”。“騙”,即用虛偽欺騙的手段去取出
人頭第之名,索損公害人之利;“爭”,即不知寡廉鮮恥而結黨營私,爭名于朝。欺行霸市,
爭利于市;“盜”,好貪竊天下之功,貪污公眾之利,盜竊他人之名。其手段之卑鄙,行為
之卑劣,居心叵測。
雖然他們也能得名而幸,得利于手。但功名自有天下定,多行不義必自斃。到頭來,只能
機關算盡太聰明,最終被人唾棄,反遭到災禍當頭、身敗名裂的下場。
貧窮和困厄,雖然會折磨人,然而也最能磨礪人、造就人。歷史上眾多的偉人志士,正是
在貧困中磨煉了意志,砥礪了氣節,從而成就了偉業。正所謂“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
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面對難忍耐的艱難困苦而不能忍耐,是弱者的表現;而能耐得住艱難困苦,則是強者的風
范。一個人只要敢于在窮困中奮爭,才能“苦盡甘來”。只有不畏艱險,不辭勞苦,才能希
望到達光輝的頂點。古來在窮困中悲愴而倒下的人,何其悲愴不堪!而在窮困中奮起而達坦
途、有所作為的人,何其樂道光遠!
人天性的資質有高下之分,但這并不能決定人格的高下和作為的大小。人格的高下取決于
忠誠和有信,作為的大小取決于對任何事是否勤勉而為。機智巧妙的人,不見得資質就高。
那些心術不正、不講忠信的人,盡管機智靈巧,到頭來一害自己,“機關算盡太聰明”;二
害他人,給社會帶來危害。
同樣,讀書讀得好,并不僅僅是那些文章寫得好的人。困為讀書是讀人生的道理,是習做
人的學問。有些人文章雖美,但品行猥瑣,可謂“妙筆生華,品格低下”。因此,學業貴在
修行,文章貴在德高,文美與人美的和諧統一,才堪稱學業之美。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