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交游與讀書
與朋友交游,須將他好處留心學來,方能受益;
對圣賢言語,必要我平時照樣行去,才算讀書。
[述論]
人生的樂趣,莫過于與朋友交往共游;人生的明智,莫過于對圣賢言語的體味領悟。然而,
怎樣與朋友交游才能受益有立?怎樣才算真正體味和領悟圣賢言語的妙道真經呢?這卻是一個
值得深思的話題。
“人”字的結構,看上去就是兩個方面的互相支撐。沒有人際的交往,就沒有人類的共同
生活;沒有了朋友之間的交游,也就沒有了人生的樂趣。“世界像個小家庭”,現實生活中,
人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然而,在朋友之間的交往中,總是既誘之有樂,又擾之有惑。說誘之有樂,是因為善于交
友,取友之長,戒友之短,才能增進友誼,獲得智慧,生發動力,不斷前進,從而體驗到人
生樂觀向上的志趣。說擾之以惑,是因為不善交友,是非不辯,曲直一徑,撲朔迷離,沆瀣
一氣,最終釀成苦果,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
古人云:“結交需擇善,非識莫與心。”明代學者蘇浚曾把朋友分為四類:一類是“道義
相砥,過失相畏”的畏友;一類是“緩急可共,生死可托” 的密友;一類是“甘苦如飴,
游戲正道”的昵友;一類是“利則相攘,患則相傾”的賊友。由此可見,“畏友”可敬可畏,
“密友”可親可信,而“昵友”則需避,“賊友”則需防。
即使是“畏友”、“密友”,也有其所長所短。與之交往,也不能一味游閑玩樂;而應在
言行舉止中,觀其優長而取之,察其所短而戒之,以使自己在效優中升華,在戒短中揚長。
先圣先賢是不見面的最親善的朋友,是諄教無聲的師長。然而,對于先賢們的言語教誨,如
果只是口誦心唯,而不付諸實踐,那只能是空對良言、愧對圣賢。“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
此事要躬行。”
魏源所著的《古微堂集·默觚》里有這樣一段話:“披五岳之圖,以為知山,不如樵夫
一足;談滄溟之廣,以為知海,不如沽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這里就指明了學以致用,以行為本的道理,正如墨子所說的:“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事
實正是這樣的,死讀書不如不讀書。一個死啃書本而與生活實際、社會實踐絕緣的人,即使
他“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也毫無用處。“口能言黑白,目不辨青黃”的書呆子,僅
能有一點不足道的談資,而不可能有什么謀事成就的本領。
清代學者顏元說得好:“譬之學琴乎?故曰以講讀為求道之功,相隔千里也。”這又說明,
脫離實踐的讀書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知識的。只有既注意在實踐中深化知識,使之成為充滿活
力、隨時可取的潛在智能,并注意根據實踐的需要和現實的變化而靈活運用知識,才能真正
掌握知識,把知識轉化為力量。因此,讀圣賢書,功夫在書外;明圣賢理,妙道在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