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呂坤
原著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263 學病與靜治
為學萬病,只一個靜字治得。
[述論]
做學問的毛病再有萬端,只是一個靜字就醫治了。
人在世間生存,只要有了生存的能力也就可以了。但因為精神的需求和社會生
活的變化,生存的能力和技術便有了一些專門的學問。這些學問在動物來講,由自
己的父母和長輩來完成傳授。但人類卻因為社會的分工,所以有了固定的職業如教
師、圣人等來傳授。這些教師和圣人、學者、哲人等,他們本身先得接受這些學問,
然后再加以發展。等自己與這些學問圓融之后,再去傳播給后人,并去指導他們的
行動和言語,從而使大家都能夠過上一種幸福的生活。
這就是學者們的職業。他們先是自己奮斗去學習和接受前人的學問,等具有了
一定的理論和實踐能力,便要去傳播去指導他人。你學習花的工夫越大,所擁有的
學問也就越深,將來進行傳播和教化的作用也就越大,那么在社會上的地位也自然
會越高。所以,過去的學者至少都要下上十年寒窗苦,方才能夠成為人上人。這十
年寒窗苦,就得有個靜定的功夫才能完成。
吃不得寂寞寒窗苦,便不能夠擁有真正的學問,在社會上的地位也自然不會高
起來。但是,人們都需要高名厚祿,卻又害怕吃苦,這期間就要搗鬼。要么偷懶,
要么投機;要么只是花言巧語,嘩眾取寵;要么就是文過飾非,虛偽做假。總之,
是要不費力而撈取名聲,不下苦而求得厚利,叫做沽名釣譽,牟取私利。這都是做
學問者容易犯的毛病。
現在的學者就更是這樣了。論功底,我們這一代的確不如老一輩。比如郭沫若
先生能夠背誦得了《十三經》,其他的語言學家能夠把《說文解字》倒背如流。他
們都有家學淵源,從小便得到父輩的學問薰陶,加上自己的勤奮好學,自然擁有滿
腹的經綸。他們往往都要奮斗十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夠在社會上或者學界里站
得住腳。但現在的年輕學者們,哪里能夠坐得下這樣的冷板凳!求成心切,只想著
一舉成名天下知,所以很浮躁。
這成名的途徑有兩條,一是把前人或者同代人的成果稍稍加以整理,化為自己
的成果,這有那些許多的知識產權官司可以為證。當然,這種行為叫做剽竊,有剽
竊他人的,有剽竊自己的。前些年有位學者蜚聲文壇,一下子出了幾百篇文章,數
十部巨著。現在已經有人在整理他的東西,竟然是一個觀點到處用,一本書的東西
可以分散到幾十部東西里邊去。有的人把別人的材料或者觀點搜尋羅列在了一起,
改頭換面就成了自己的。
他們的觀點也很合乎情理,時代在飛速發展,學問也在更新換代,我們哪有工
夫像前輩那樣去十年寒窗苦呢?傻瓜才會那樣做!尤其是在商品至上的社會里,自
然沒有人會老老實實地做學問,稍稍有點成績,就會遠走高飛。要么去當領導,要
么去借著名氣做生意,整天生活在花天酒地、文山會海、紙醉金迷之中,怎么能夠
做出真正的學問呢?
我們一直強調,知識分子是人類文明的脊梁,而脊梁之處是全身最清瘦的地方。
如果脊梁之處長得肥滿了,這一個人的身體就要出問題了。也就是說,要想成為真
正的學者,就必須吃苦耐勞,甘心坐那冷板凳,更重要的是不能被金錢名聲所腐蝕!
必須保持自己的清貧,才能夠得到真理!
如果真正想做學問而成為真正的學者,最好是能夠靜定下來,也就不會像現代
學者們一樣容易犯病了。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