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呂坤
原著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259 吾心與覺悟
悟者,吾心也。能見吾心,便是真悟。
[述論]
覺悟的悟字從吾從心,就是我的心。能夠見到我的心,那才是真正的覺悟。
悟是我的心,我有了心,或者是心中意識到了我,都是悟。悟的本字是寤,就
是睡在床上的我,或者我睡在床上,有了這種感覺就是寤,也就是醒。睡在床上卻
沒有了我的意識,就是寐,是昧,睡著了。
睡著了,意識休眠,由不得自己,糊里糊涂,仿佛被蒙在鼓里,罩在暗中,因
而稱做蒙昧。昧字從日從未,日頭沒有了,還未升出來,就是昧。于是,由睡著到
心里糊涂,夢寐就變成了昏昧。愚昧的人上當受騙,至死不悟,就是因為心里不明,
昏睡未醒。醒來時,意識活動,凡事有了主張,明里明白,大天白日之下,條理清
楚,故此稱為醒悟。
悟字是我有了心思,這真是精辟之論。直到多少多少年之后,西方的笛卡爾才
發明了所謂驚天動地的命題:“我思故我在!”我因為思考,因為有了心思,所以
我才是存在生活著的。由此可見,存在的前提就是我有了心思,這就是悟。
悟是人類的權利,是對人類自身的價值體認。因此,只有覺悟了才能稱其為人。
昏昏噩噩,不識自心,不知自己為何物,不能主宰自己的人,就沒有覺悟。沒有覺
悟,也就枉為人身了。人有一半時間睡覺,有一半的時間覺悟,這是自然的規律。
古人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傳統,悟昧分明,便無煩惱憂愁。違背了這
個傳統,該昧不昧,該悟不悟;該作不作,該息不息,就要招致災禍。為了使社會
正常運作,便有了固定職業的學者、哲人、導師等。成為了先知先覺,以便先知知
后知,先覺覺后覺,使夢寐者得以覺悟,于是有了啟蒙的概念。
中國宗教佛、道、儒,萬門千宗,無一不強調悟性圓覺。悟性人人本有,關鍵
在于開發。宗教之目的在于擺脫煩惱,而煩惱則人人所本有。所以,宗教之悟便是
要剝離開人類的欲望煩惱,從而導致自我超常人格的存在。到了禪宗手里,更強調
人的本來佛性,叫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佛性也就是人的本性,是自己的本來面目,而不是那些被污染裝扮起來的假面
目。去掉了假面目,便能夠看得見自己的真正面目,這一過程就是覺悟。
《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就給我們指明了一條覺悟的道路──悟空成佛。空就
是四大皆空,本來空相,等到一切皆空的時候,也就見到了自己的本來心性,那就
是吾心空。使吾心成為空靈的過程,就是覺悟。也只有真正見到了本來心性,才是
真正的覺悟!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