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呂坤
原著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249 貧富與貴賤
富以能施為德,貧以無求為德,貴以下人為德,賤以忘勢為德。
[述論]
德字從彳從十從目從一從心,彳即是行走,謂人的一心表現出來并且由十只眼
睛去看。也就是說,從人的內心世界表現出來,并且能夠被眾人所看到的就是德行。
這個德行是由眾人評價的,也關系到大家對這個人的態度。所以,德行是任何一個
社會的成員都必須具有的,又叫做社會公德。
公德是大家認可的一種公共意識,任何地位層次的人都必須具有的。也就是說,
大家都必須進行平等的交流。就像一家人一樣,有先懂事的人,就得去教那些晚懂
事的人;有力量的,就得幫助那些沒有力量的人,大家才能夠一同前進。
富足的人,富足并不是其德行,施舍給那些貧窮的人,并且讓他們也能夠過得
幸福,才是富人的公德。因為他的錢財再多,放到那里卻是一點用處也沒有的。倒
不如幫助窮人度過難關,關鍵的時候也許還能夠用上一把。比如《紅樓夢》中的王
熙鳳,就因為在關鍵的時候幫助了一下劉姥姥,所以到了最后,她的那個女兒巧姐
才有了好報:
勢敗休云貴, 家亡莫論親。
偶因濟劉氏, 巧得遇恩人!
富人能夠幫助窮人,本身就已經超越了常情,所以就是一種美德。
貧窮的人,貧窮也不是自己的德行,而不去乞求才是美德。常見許多的人表面
上很窮酸,沿門乞討,或者專門在那火車站上、寺廟門前去攔截乞討,往往讓人惡
心。因為他們不是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正當地獲取相應的報酬的,而采用的是一種
寄生蟲的行為。
如果實在無法生活了,偶一為之還是可以的。但他們卻利用了人們的同情心,
把乞討當做了一種職業。有的人甚至由此發財,而且富得流油。這不僅不是一種德
行,簡直是騙子!所以說,貧窮的人以無求為德行。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自
己的面貌,或者安貧而樂道。只要能夠生活下去就行了,再多的錢反而是一種奢侈
了!
那些高貴的人,也許并不是因為自己的才能或者功勞而到達那個等級的,就更
應該體現出自己的真正德行來。而高貴也并不是一種德行,把自己當做是平常人而
不驕不躁,那才是美德。所以,高貴的人能夠委屈降尊,與普通人打成一片,那才
真是難得哩!難得的地方才珍貴,所以也就是自己的真正美德了。
比如說,貴為天子,能夠禮賢下士,肯定會得到天下人的贊美和效命。燕昭王
筑黃金臺,禮遇樂毅,結果使燕國振興而強大;周文王折節求賢,姜子牙便為其奔
走,從而奠定了周王朝的八百年基業。只要能夠做到難能可貴的事,自然會有好的
結果!
賤人的卑賤,也不是由于自己德行的不夠,而是由于出身的實際所造成的,由
不得自己。但是,有的人出身很卑賤,做人卻更卑賤。在他們的心目中,總有著那
些高貴的人占領著,使他們忘記了自己的真實面目。他們會對高貴者畢恭畢敬,奴
顏婢膝,一副哈巴狗兒的樣子,這不是他們的德行。
如果他們能夠不把權勢高貴放在眼里,一切平等,不卑不亢,自然也就不會感
到自卑了。在與人正常平等的交往中,才能夠真正表現出自己的高貴品質來。有的
人出身高貴,但卻很卑鄙;有人出身卑微,但卻本性高貴。這就要求卑賤的人忘記
了權勢和地位。否則,一見到那些高貴的人,便現出自己的奴性來了。自己先不把
自己當人看,別人自然也就瞧不起我們自己了!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