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呂坤
原著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218 可人意與可我意
只見得眼前都不可意,便是個礙世之人。人不可我意,我必不可人意。不可人
意者我一人,不可我意者千萬人。嗚呼!未有不可千萬人意而不危者也。是故智者
能與世宜,至人不與世礙。
[述論]
如果只看見滿眼前都是不可自己心意的事情,肯定就是一個阻礙世界的人。人
們?nèi)绻疾贿m可我自己的心意,那么我自己也一定是不適可他人的心意了。不適可
他人心意的只有我一個人,但不適可我自己心意的卻有千千萬萬的人。啊呀!世界
上沒有不適可千千萬萬人的心意而能夠不危險的人啊!因為這個緣故,真正的智慧
者能夠與世界相適應(yīng),真正的智人卻是不與世界發(fā)生阻礙的。
人是社會的,所以就必須與社會進(jìn)行正常的交往。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
我獨醒。也許真理就在我這一邊,但是倒霉的只能是我自己,或者失敗的也只能是
我。成者王侯敗者賊,世界上的真理都是由人說的。誰站在多數(shù)人的立場上,誰就
得人心,誰就是正確的。不以成敗論英雄的時代,幾乎是沒有的。項羽再英雄了得,
得不了天下,畢竟是個流寇!
如果我們覺得世界上沒有一個好人,什么事情都那么不順心,那么,感到痛苦
的只能是我們自己,而不是別人。比如說,李白感受到社會對于人才的壓抑,所以
喊出來了:“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而孟郊也喊出了:“誰謂天地寬,出門
即有礙!”都是感覺到了一種曠世的孤獨。還如那個偉大的寂寞者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泣下!
盡管寂寞,他們卻也沒有離開過人間!還得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他們還得
要生活得幸福一些,就必須與大家保持一致些!
李白很孤獨,所以才會“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以至于最后下海撈月而
死,進(jìn)入了清凈空明的世界中!那么我們又不是什么詩人,還得要正常生存,那就
要把眼界放寬一些。各種各樣的人都是應(yīng)該存在在世間的,我們也就沒有必要看不
慣他們了,什么事情也都好做了。如果我看不慣他們,那么他們也一定會看不慣我;
我與大家都鬧起了矛盾,等于一個螳螂在跟一個大車抗衡,倒霉的自然只能是那只
螳螂。
不能夠跟一個國家的人都發(fā)生矛盾,除非是那個殷紂王,叫做個獨夫民賊。結(jié)
果是被更多的人推翻,說法就是那句名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真正的君子
絕對不跟世人過不去,而是與世界相適應(yīng)。大家都和睦相處了,那該是多么地快活
啊!讓別人過得去,自己也一定會過得去;讓別人過不去,自己也一定會過不去的。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