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呂坤
原著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213 萬全與缺綻
做人要做個萬全。至于名利地步,休要十分占盡,常要分與大家,就帶些缺綻不妨。何
者?天下無人己俱遂之事。我得人必失,我利人必害,我榮人必辱,我有美名人必有愧色。
是以君子貪德而讓名,辭完而處缺,使人我一般,不嘵嘵露頭角、立標臬,而胸中自有無限
之樂。孔子謙己,嘗自附于尋常人,此中極有意趨。
[述論]
如果說到做人的話,那一定要做到個萬全的地步。至于那些名聲利益和地位權勢的事情,
千萬不要十分十厘地占據盡了,經常要分配給大家一些,就是自己帶上一些缺陷和破綻也沒
有什么關系。為什么呢?就因為天下沒有什么別人和我自己都美滿的事情。
我得到了,別人一定會失去;我有利了,別人一定會有害;我光榮了,別人一定會恥辱;
我獲得了美名,別人一定會有慚愧的面色。所以,君子貪婪道德而謙讓名聲,推辭完美而身
處殘缺,使別人和我自己都一樣。不會嘵嘵汲汲地嶄露頭角、標新立異,但在胸中卻自然充
滿了無限的快樂。孔子曾經謙虛自己,所以自己比做尋常之人。這里邊的確有著非常深刻的
意味。
學校為了提高《運城高專學報》的聲譽和質量,讓筆者以中文系教授的身份兼任學報的
主編。也就是說,筆者還首先是中文系的教授。但是,前幾天教委布置學校評選“曾憲梓基
金獎”,由人事處出面評比,而由各系里推薦。也不知道我們系里是把我這個教授忘了,還
是怕把我報上去而獲了獎,竟然沒有人通知我。而我一天忙著在趕寫這套《東方人生智慧珍
品叢書》和編寫《三教九經叢書》,根本就沒有時間去管這些。后來有人給我講了,可學校
已經研究過了。在會上,學校的領導和教務處的同志都問安綱為什么不報呢,報了肯定沒有
什么問題。
他們還以為我自己不愿意報哩!其實,作為一個山西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我應該去爭
取,因為教委樹立我的目的,就是要給全省的中青年做個榜樣。但是,我已經做了教授,職
稱也就到頂了,還是要給其他的更年輕的人提供些機會。我去爭取,自然會把其中的某一位
同志給擠了下來,對誰都不利。所以,我非常感謝那個不報我的同志!因為一旦報了,就會
占去一個指標,別人就少了一個機會。而我現在已經處在一個滿的時候,正需要別人的批評
和損毀,才能夠使我自己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所以,大家給我提供了一個機會,這是件好
事!
做人就要做個完全的人,純粹的人,高尚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因為人往高處走,
水往低處流,所以人的意義就在于超越自己而達到圓滿。這個圓滿決不是物質名利上的滿足
和欲望私心的實現,因為欲壑難填,而物質名利也是有形終有壞。只有精神是無限的,心靈
是永恒的,所以人們應該追求永恒而放棄缺憾。道德屬于精神和心靈范疇,因此可以貪婪,
因為越貪心靈越充實。
名利地位、榮華富貴都是身外之物,不能沒有,也不能太多,只要夠了就行。而這些東
西卻是大家都在追求的,所以不妨分給大家一些,讓大家都高興。我們并不是說不要名利地
位和榮華富貴,而是說如果我們要了,別人就會失去;別人如果得了,我們也照樣會失去。
世界上沒有大家都能夠得到的說法,除非是大家都不爭了。既然大家都爭,那我們為什
么不會讓給他們呢?讓給了他們,他們就會擁護我們;我們失去了小的和不必要的,但卻換
來了大的與很必要的。這個道理應該掂量一下。
圣人君子的本質就是不與他人去爭競,而能夠順隨物質的本性。大家都希望得到的東西
我能讓,大家都爭取不到的事情我卻能夠擁有。這樣以來,我也就是圣人了。名利我自己不
占據,就會擁有美好的德行,就能夠得到大家的擁護。有了德行,卻不去占有,反而要更加
謙虛,才能真正地擁有名聲和利益。有了缺憾,反而容易得到大家的尊敬和同情,也就不會
有人對你反感了。所以,一個人得志的時候,一定要想到抱有缺憾的美妙。
我自己有了美名當然高興,可他人就會失去得到美名的機會,自然會感到慚愧與自卑,
反過來卻會記恨我們。為了不使人難堪,最好是不要強占那些屬于大家的東西。自己不與大
家去爭奪名利,而且還能夠主動去讓給別人,仿佛是那上帝一般;再看著別人在那里爭來斗
去的,真是好可憐。于是,我們自己的心中卻因為不爭奪那些身外之物,瀟灑自在,而感到
無限的超脫和自由,其樂無窮!
孔子謙虛待人,也是為了保全自己。自己的名聲已經很高了,還要多少才是個夠呢?就
是跟其他的普通人相比,又能怎么樣呢?還是那些普通人好啊!無憂無慮的,自由自在的,
自己能夠成為一個普通人該有多好啊!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