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呂坤
原著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209 嫉妒與詆毀
稱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稱人之惡,我有一惡,又何毀焉?
[述論]
稱贊別人的善良,我就有了一個善良,所以又何必再去嫉妒別人呢?稱說別人的惡行時,
我自己也就有了一種惡行,這又何必再去詆毀人家呢?
在人類的理智當中,善惡是一切分別的根源。只是因為有了善惡,才導致了是非、榮辱、
得失、苦樂、悲歡等對立的概念和范疇。沒有了善惡的觀念,一切都順其自然,生活也就會
像高山與流水一樣自在無憂了。但是,我們生存的社會以及活動在其中的人本身并不自然,
會有種種想法和欲望,會違背自然規律行事,所以必須設立一種標準來使大家共同遵守和奉
行。
善良與丑惡就成了這一個標準的根本尺度。《圣經》上說,人類本來生活在伊甸園中,
無憂無慮,自由自在。但有一天,魔鬼撒旦便引誘亞當和夏娃去摘吃智慧樹上的善惡果。一
旦有了善惡,也就是開啟了智慧。智慧一出,人類便有了羞恥和分別。超越了渾沌,自然也
就有了煩惱和痛苦。上帝也沒有辦法,只好把他們趕離開極樂世界,由他們在苦海中去奔波
了。也只有在他們泯滅了善良與丑惡的分別之后,沒有了所謂的聰明智慧,也許就會回到上
帝的天堂中去了。
正因為社會上用善惡這個杠桿來撬動人們的思想和意識,所以伴隨著善惡的還有名利在
其中。行善的會得到社會的贊賞,為惡的卻會得到懲罰,于是人們都向往善良而厭惡丑惡。
別人做了善事,給社會帶來了好處,我們自然應該贊揚。這樣的心理才是正常的,稱贊別人
善良的時候,我自己的心理也很平衡和高興,也同樣是一種善良。
有的人就是怕別人做了好事,尤其是怕別人做了好事而獲獎,這心理就不正常了。天下
人都去做壞事,只有我一個人去做好事,那我自己豈不就是一個妖人了!所以,當我贊賞別
人的好事時,也等于我自己在做好事,其實是沒有必要嫉妒別人的。
有人見到別人做了壞事,心里非常高興,叫做幸災樂禍;所以到處去給人傳播,說的是
神乎其神。可他心里根本就沒有想到,人之初,性本善,大家在本來的時候都是一樣地善良
無惡的。之所以有人犯了罪,也不是先天生來就是這樣的,而是受到了客觀環境的影響,或
者是修養不夠,或者是文化素質不高。
等等,應該說他是很可憐的。如果他當時能夠得到正常的教育,或者是修養深厚一些,
或者是有人能夠幫助他一下,他都不會犯下錯誤的。有了這樣的心地,我們就會用一個圣人
的態度去悲天憫人的。如果用惡人的方法來對待惡人,天下也就沒有什么好人了,我們自己
又與惡人有什么區別呢?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