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呂坤
原著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185 有我與無我
天地間惟無無累,有即為累。有身則身為我累,有物則物為我累。惟至人則有
我而無我,有物而忘物。此身如在太虛中,何累之有?故能物我兩化,化則何有何
無?何非有?何非無?故二氏逃有,圣人善處有。
[述論]
天地宇宙之間,只有一個“無”是沒有什么拖累的,“有”就是個累贅了。如
果有了個身體,這個身體就是我自己的拖累了;有了想著的東西,那個東西就成了
我自己的拖累了。只有那些真正的人,才是有我卻又沒有我,有東西卻又沒有東西。
這一個肉體就好象處身在那最大的虛空里,還能夠有什么拖累呢?也因此而能夠使
物質(zhì)和自我相互轉(zhuǎn)化,轉(zhuǎn)化了則什么是有?什么是無呢?什么不是有而什么不是無
呢?所以,佛教和道教兩家要逃脫現(xiàn)實的實有,而圣人卻善于處理這個有。
有形必定會有壞,無形肯定會長存。有了形體,就會在空間中形成障礙;沒有
形體,自然不會牽掛操心。操心肯定會受累,受累便會有痛苦,所以說只有虛無是
沒有拖累的。
有了肉體,就得要想法使它生存得快活一些、享受一些。要吃好、穿好,這樣
就得要去奮斗爭奪。爭奪到了就會高興享受,失去了或者沒有爭取到,那就會感到
痛苦和焦慮。要吃穿,就得去爭取那些對象,于是就有了外在的名利地位、金錢富
貴、權(quán)勢利益等等,經(jīng)常牽掛于心,豈不就是我們生活中的累贅嗎?即使是我們自
己得到了,我們還隨時都怕它失去,也就更加煩惱了。
然而,真正的人已經(jīng)看透了人間的一切。雖然空間里的確有一個我在,但在自
己的心里卻沒有這個我在。盡管外表還要去爭奪,但心靈卻毫不執(zhí)著,所以就不會
有煩惱了;雖然還有這個外在的物質(zhì)世界,但卻能夠在處世應(yīng)物中把那些名利地位、
金錢富貴等全部拋在了耳根之后,心靈中已經(jīng)沒有了牽掛。仿佛身處在那太虛之中,
還有什么好執(zhí)著和貪婪的呢?
關(guān)鍵在于把自我與物質(zhì)相互轉(zhuǎn)化,就像那莊子做夢自己變做蝴蝶一樣,還分不
清自己是蝴蝶,還是蝴蝶是自己。萬物與我為一體,就不會有所分別了,也就沒有
了有或者無的概念了。所以,那佛教與道教兩家只怕受到塵世的污染而影響修道,
因而便逃避世界,進入深山老林之中。但是,只有圣人心懷天下生靈,在人間度化
眾生,行為中有我的榜樣,心靈中卻沒有個我字,所以能夠把握好自己,從而實現(xiàn)
人間的教化。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