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呂坤
原著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179 三教與戒律
儒戒聲色貨利,釋戒色聲香味,道戒酒色財氣,總歸之無欲。此三氏所同也。
儒衣儒冠而多欲,怎笑得釋道!
[述論]
儒家要戒除歌聲、女色、財貨、利益,佛教要戒除女色、歌聲、花香、滋味,
道教要戒除酒精、女色、財貨、義氣,一總都要歸結到沒有欲望的境界。這是三家
所相同的地方。如果說,穿戴的雖然是儒家的衣服和冠冕,但卻欲望不少,這怎么
能夠去嘲笑和尚和道士呢?
宗教的存在是以煩惱與痛苦為根基的。沒有了煩惱與痛苦,宗教也就沒有辦法
存在下去了。我們并不反對欲望,因為社會或者自然界就靠的是欲望才發展起來的。
沒有了食欲,就不愿意吃飯,自己的生命就會受到影響以至于死亡;沒有了性欲,
根本也就沒有了兩性的關系,這人類豈不也就完結了!
正是靠著種種的欲望,才保證了社會的發展與繁榮。沒有了金錢,我們將寸步
難行;沒有了聲色,世界就好象失掉了很多。自然界是還有姹紫嫣紅開遍的,游蜂
戲蝶自在交流,生機勃勃,那么人間難道應該禁止人類的欲望嗎?
不過,欲望不能沒有,但必須不要起煩惱。爭權奪利可以,爭得到了不要喜,
失去了時不要憂。想想當年,自己得到的時候,別人是不是也在煩惱憂愁呢?將心
來比心,何故惹人煩惱呢?失去時不爭,才能心理平衡而無所牽掛,則我自然就是
我自己心靈中的主人了。爭名奪利就是欲望在作怪,沒有了欲望或者欲望相對減少
一些,心靈便能夠得到自在和自由,才能夠處理萬事萬物而井井有條。
從無欲的角度來說,則三家宗旨都是相同的。因為只要有欲望的存在,就會干
擾我們自己的心靈,從而使它無法進行正常工作,便要常常出現煩惱與痛苦了。去
掉痛苦,是修行的目標。無論是哪一家,只要解決不了痛苦的問題,也就失去了自
身存在的價值了。
儒家總是以正統自居,總把道教和佛教斥責為傍門左道,要天下人聽從自己的
生活準則。但是,如果僧道們能夠瀟灑塵世外,不汲汲于名利,不沉沉于富貴,正
好可以研究人生哲理,覺悟生命真諦。而那些所謂正統的儒家和偽道學們,卻夢想
著成名成家、富貴榮華、卑躬屈膝,哪里還有一點正人君子的氣魄和人格呢!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