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呂坤
原著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173 制欲與無欲
三氏傳心要法,總之不離一靜字。下手處皆是制欲,歸宿處都是無欲。是則同。
[述論]
儒、釋、道三家傳授心性的根本大法,總括起來不離開一個靜字。入手的地方
都是要降伏自己的欲望,歸宿的時候都是一個沒有欲望。從這一點上來說,三家都
是相同的。
人的生命中,肉體的疲勞,可以通過休息來得到調整和恢復。只有精神和心靈
上的空虛與無聊,是無法通過肉體的休息來恢復和調整的。因為幸福與煩惱只能是
一種心靈上的感受,也只有通過心靈的調整才能夠得到。
儒家講正心誠意,存心盡性;道家要求一心一意,修心煉性;佛教則要明心見
性,心一境性。都是要從心靈入手,來調整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從而使自己擺
脫煩惱和痛苦,走向幸福與歡樂。而煩惱的根源在于糊涂,糊涂之后就會貪婪于外
在的物質享受和種種欲望的滿足。人的欲望是永遠也無法滿足的,所以煩惱與痛苦
也是無法擺脫的。要想真正擺脫煩惱,就必須去掉自己的執著心和貪婪念。這個方
法就是靜。
人的大腦中有一個異常豐富的寶藏,那就是自己最深層的心靈。它無所不知,
無所不能,它就是自然和宇宙。要與自然和宇宙相互溝通,就必須泯滅掉欲望。就
像在地震中是無法將門戶打開一樣,我們在躁動的時候,是無法將自己的心靈寶藏
之門打開的。所以,佛教要講究禪定、瑜伽、念佛、參禪等,道家要坐忘、心齋、
打坐,儒家要靜坐、安心、誠心。也就是說,只有靜下心來,才能夠消滅欲望。也
只有消滅了欲望,才能夠開發自己的心靈深處。
欲望的消滅,會使心靈進入絕對的自由狀態,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而
不逾矩”以及對“大同世界”的描述,也是佛家所說的極樂世界和道教所推崇的神
仙境界。
也就是說,所有的宗教修行,都是要達到那種無欲自在的境界。從這一整個的
過程來說,開始修行的時候,是從消滅欲望入手的;修行的結果,便沒有任何欲望
了。無欲則剛,無欲則樂,無欲則長壽,則自由。在這個角度上,儒、釋、道三教
都是相同的。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