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呂坤
原著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114 收放心與追放豚
收放心,休要如追放豚。既入笠了,便要使他從容閑暢,無拘迫懊惱之狀。若
恨他難收,一向束縛在此,與放失同。何者?同歸于無得也。故再放便奔逸不可收
拾。君子之心如習鷹馴雉,搏擊飛騰,主人略不防閑。及上臂歸庭,卻恁忘機自得,
略不驚畏。
[述論]
收拾自己放逸在外的心靈,千萬不要像那追逐放逸在外的豬兒一樣。既然已經
把它捉進了牢圈,就要使他從從容容地,感覺到悠閑暢快,而且還不能有那拘束壓
迫、懊悔煩惱的狀態(tài)。若是只恨它放逸而難以收伏,便一直把它拘束捆縛在這里,
那就與放失在外沒有了任何的不同。為什么呢?就因為那也一樣地沒有任何收獲。
所以等再次放它出去的話,它便會奔走逃逸而更加不可收拾了。君子的心靈,就要
像那教練雄鷹和馴導野雉一樣,任由它們搏擊飛騰,主人卻一點也沒有防范或者阻
攔它們的意思。等到它們上來到了臂鞲上或者回歸到庭院中的時候,卻是那樣地悠
閑自在,忘記了重重的機關與險詐,一點也不會驚恐畏懼。
《孟子》提出要“收放心”,竟然成了儒家完善人格、修煉心性的準則。但是
怎么樣才能夠收拾放心呢?心靈在外放失已經多年了,他已經不認識自己的家門了,
所以只有把放失在外的心靈收拾回來,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人格與境界。
《西游記》中的那個石猴,因為心靈福至,所以會帶領著一群猴子去尋找本源,
竟然找到了那個心靈的源頭水簾洞,認識了那個家園。后來,唐僧到西天取經,首
先要做的就是收拾放逸在外的心靈,那就是第14回所寫的“心猿歸正,六賊無蹤”。
心靈歸了正,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覺器官所形成的六個賊:眼看喜、耳
聽怒、鼻嗅愛、舌嘗思、身本憂、意見欲等也自然就無蹤無影了。
孫悟空是人自己的心神,必須居住在心窩里,才叫神守于舍。第76回的回目
就是“心神居舍魔歸性”,只要心中元神回歸本舍,則萬千妖魔都會束手就擒。所
以,孫悟空有個鉆人肚子的本事,那就是心神要回歸自己的心窩。而且一旦心神安
在了心窩里,什么事情也都就好辦了,什么妖魔也都就服服貼貼的了。可見,人們
之所以有磨難,是因為心神在外,三心二意。唐僧與孫悟空的魔難,其實都是自己
心中的煩惱。心神不在了,煩惱便油然而生;心神居舍了,煩惱便被趕退了。
但是,束收心猿也不能太急太牢了。唐僧只要逼迫悟空做事,或者是要念那
《緊箍兒咒》,要么是貶退心猿的時候,他自己一定會遇到災難,就是收心太急的
原因。等到唐僧不再提那《緊箍兒咒》了,悟空也感到心靈自由了,他們也就到達
西天佛土了。因為心靈有一毫的不自在,都不是修心的目的。放松不好,收束不好,
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自己無所不在,無掛無牽。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