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鐘利戡
南治平
編著
|
綿陽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
|
新書一覽--《綿陽通鑒》
|
|
周·安王十五年甲午(前387)
正月,丁巳朔。閏九月,癸未朔。秦惠公十三年,蜀國攻取秦之南鄭。
蜀國擁有褒中、漢中之地。蜀王開明九世獵于褒、斜谷中,與秦惠公相遇。
惠公贈以金一笥。開明九世回饋珍玩之物。秦惠公歸,珍玩之物已化為土。
秦惠公大怒。群臣稱賀道:“天賜我土,秦將得蜀國土地。”秦惠公轉(zhuǎn)怒為
喜。乃作石牛五頭,配養(yǎng)卒百人,朝置金于牛尾,紿道:“牛便金”。蜀王
開明九世聞之大悅,遣使入秦請予石牛。秦惠公許之。蜀王遣五丁壯士往
秦迎石牛,因以成道,名之曰石牛道。迎歸,牛不便金,蜀王怒,遣五丁
送還。并嘲笑秦人為“東方牧犢兒”。秦人亦嘰笑蜀人道:“我雖牧犢,當
得蜀之土地。”
周·安王十六年乙未(前386)
正月,辛已朔。
周·安王十七年丙申(前385)
正月,乙亥朔。
周·安王十八年丁酉(前384)
正月,己巳朔。閏六月,丁卯朔。
周·安王十九年戊戌(前383)
正月,癸已朔。
周·安王二十年已亥(前382)
正月,戊子朔,日食,晝晦。
周·安王二十一年庚子(前381)
正月,壬午朔。閏二月,辛已朔。
周·安王二十二年辛丑(前380)
正月,丙午朔。
周·安王二十三年壬寅(前379)
正月,庚子朔。閏十月,丙申朔。
周·安王二十四年癸卯(前378)
正月,甲子朔。
周·安王二十五年甲辰(前377)
正月,己未朔。
周·安王二十六年乙已(前376)
正月,癸丑朔。閏七月,庚辰朔。是年,王崩子喜立,是為烈王。韓、
趙、魏三家分晉。
周·烈王元年丙午(前375)
正月,丁丑朔,日食。
周·烈王二年丁未(前374)
正月,辛未朔。
周·烈王三年戊申(前373)
正月,丙寅朔。閏四月,甲子朔。
周·烈王四年己酉(前372)
正月,己丑朔。
周·烈王五年庚戌(前371)
正月,甲申朔。閏十二月,戊寅朔。
周·烈王六年辛亥(前370)
正月,戊申朔。
周·烈王七年壬子(前369)
正月,壬寅朔。三月,丁未朔,日食。是年,王崩,弟扁立,是為顯
王。
周·顯王元年癸丑(前368)
正月,丙申朔。閏八月,癸已朔。
周·顯王二年甲寅(前367)
正月,庚申朔。
周·顯王三年乙卯(前366)
正月,乙卯朔。
周·顯王四年丙辰(前365)
正月,己酉朔。閏五月,丁丑朔。
周·顯王五年丁巳(前364)
正月,癸酉朔。
周·顯王六年戊午(前363)
正月,丁卯朔。
周·顯王七年己未(前362)
正月,壬戌朔。閏二月,辛酉朔。
周·顯王八年庚申(前361)
正月,丙戌朔。是年,彗星見西方。
周·顯王九年辛酉(前360)
正月,庚辰朔。閏十月,乙亥朔。
周·顯王十年壬戌(前359)
正月,甲辰朔。
周·顯王十一年癸亥(前358)
正月,戊戌朔。
周·顯王十二年甲子(前357)
正月,癸已朔。閏六月,庚寅朔。
周·顯王十三年乙丑(前356)
正月,丁巳朔。
周·顯王十四年丙寅(前355)
正月,辛亥朔。
周·顯王十五年丁卯(前354)
正月,乙巳朔。閏三月,甲戌朔。
周·顯王十六年戊辰(前353)
正月,己巳朔。
周·顯王十七年己巳(前352)
正月,甲子朔。閏十二月,戊午朔。
周·顯王十八年庚午(前351)
正月,戊子朔。
周·顯王十九年辛未(前350)
正月,壬午朔。是年,秦自櫟陽徙都咸陽。廢井田開阡陌。更賦稅法,
廢什一之制,計畝定賦。
周·顯王二十年壬申(前349)
正月,丙子朔。閏八月,壬申朔。
周·顯王二十一年癸酉(前348)
正月,庚子朔。秦以邑聚為縣。
周·顯王二十二年甲戌(前347)
正月,乙未朔。
周·顯王二十三年乙亥(前346)
正月,己丑朔。閏五月,丁已朔。
周·顯王二十四年丙子(前345)
正月,癸丑朔。
周·顯王二十五年丁丑(前344)
正月,丁未朔。
周·顯王二十六年戊寅(前343)
正月,壬寅朔。閏二月,辛丑朔。
周·顯王二十七年己卯(前342)
正月,乙丑朔。
周·顯王二十八年庚辰(前341)
正月,庚申朔。閏十一月,乙酉朔。
周·顯王二十九年辛已(前340)
正月,甲申朔。
周·顯王三十年壬午(前339)
正月,戊寅朔。
周·顯王三十一年癸未(前338)
正月,壬申朔。閏七月,己亥朔。是年,秦孝公薨,世子駟襲位,是
為惠文王。誅商君衛(wèi)鞅。
周·顯王三十二年甲申(前337)
正月,丙申朔。是年,秦惠文王駟初即位,蜀遣使致賀。惠文王知蜀
王好色,許嫁秦女五人于蜀,蜀王開明遣五丁壯士迎之。還至梓潼,見一
大蛇入穴中。一人攬其尾掣之,不能勝,五人大呼共拽,山崩塌,壓殺五
丁壯士及秦女五人。蜀王哀傷,乃登其山巔而望之,因命其山為“五婦冢
山”。于平石上作望婦堠,作思妻臺。今其山名五婦嶺,或五丁冢。
周·顯王三十三年乙酉(前336)
正月,辛卯朔。
周·顯王三十四年丙戌(前335)
正月,乙酉朔。閏三月,甲寅朔。
周·顯王三十五年丁亥(前334)
正月,乙酉朔。
周·顯王三十六年戊子(前333)
正月,癸卯朔。閏十二月,戊戌朔。是年,燕、趙、韓、魏、齊、楚
合縱以扌賓秦。以蘇秦為從約長。
周·顯王三十七年己丑(前332)
正月,丁卯朔。是年,秦以魏、齊之師伐趙,蘇秦去趙適燕,從約解。
周·顯王三十八年庚寅(前331)
正月,壬戌朔。
周·顯王三十九年辛卯(前330)
正月,丙辰朔。閏九月,壬午朔。
周·顯王四十年壬辰(前329)
正月,庚辰朔。
周·顯王四十一年癸巳(前328)
正月,甲戌朔。
周·顯王四十二年甲午(前327)
正月,己巳朔。閏五月,丙申朔。
周·顯王四十三年乙未(前326)
正月,癸已朔。
周·顯王四十四年丙申(前325)
正月,丁亥朔。
周·顯王四十五年丁酉(前324)
正月,辛已朔。閏正月,辛亥朔。
周·顯王四十六年戊戌(前323)
正月,乙巳朔。
周·顯王四十七年己亥(前322)
正月,庚子朔。閏十月,乙未朔。
周·顯王四十八年庚子(前321)
正月,癸亥朔。是年,王崩子定立,是為慎靚王。
周·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
正月,戊午朔。
周·慎靚王二年壬寅(前319)
正月,壬子朔。閏七月,己卯朔。
周·慎靚王三年癸卯(前318)
正月,丙子朔。是年,楚、趙、韓、魏、燕五國共伐秦,攻秦函谷,
五國之師皆敗還。
周·慎靚王四年甲辰(前317)
正月,庚午朔。
周·慎靚王五年乙巳(前316)(秦·惠文王九年)
正月,乙丑朔。十月,秦自金牛道滅蜀。初,蜀王開明封其弟葭萌于
漢中,號為苴侯。命其邑為“葭萌”(今廣元昭化鎮(zhèn)),苴侯與巴王為好,
而巴與蜀為仇,觸怒蜀王,蜀乃伐苴侯,苴侯奔巴,巴求救于秦。秦司馬
錯請伐蜀。大夫張儀道:“不如伐韓,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
之郊。據(jù)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莫敢不聽,此乃王業(yè)。”
司馬錯道:“不然,臣聞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
王者,務廣其德,三者備而王業(yè)隨之。夫蜀乃西鄙之國,戎狄之長,得其
地可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而又得禁暴止亂之名,是一舉而名實副。
不如伐蜀。”秦王從之。乃舉兵伐蜀。秦王派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
率師從石牛道,經(jīng)褒、斜棧道入漢中,再由勉縣而西出陽安關(guān)(今陽平關(guān)),
經(jīng)山道抵白水,沿白龍江河谷至葭萌,溯清江至沙溪壩,轉(zhuǎn)而南入劍門,
經(jīng)劍閣、梓潼抵達涪縣鐘陽,越鹿頭關(guān)進入成都平原。蜀王開明十二世,
僅在葭萌一仗,敗績,逃遁至武陽,為秦軍所殺。蜀相及太子敗逃至逢鄉(xiāng),
死于白鹿山,蜀開明王朝遂亡。蜀王開明凡十二世。
周·慎靚王六年丙午(前315)(秦·惠文王十年)
正月,己丑朔。是年,周慎靚王崩,子延立,是為赧王。蜀行秦法,
征“布八尺,雞羽三钅侯”。
周·赧王元年丁未(前314)(秦·惠文王十一年)
正月,癸未朔。閏十一月,戊申朔。是年,秦封公子繇通為蜀侯。以
陳壯為蜀相。張若為蜀守。滅巴置巴郡。徙秦民萬家入蜀。
周·赧王二年戊申(前313)(秦·惠文王十二年)
正月,丁未朔。
周·赧王三年己酉(前312)(秦·惠文王十三年)
正月,辛丑朔。是年,分巴、蜀二郡地置漢中郡。今綿陽市境域在蜀
郡境。
周·赧王四年庚戌(前311)(秦·惠文王十四年)
正月,丙申朔。閏九月,壬戌朔。是年,蜀相陳壯殺蜀侯公子繇通反。
秦使張儀說楚、韓、齊、趙、燕連橫以事秦。
周·赧王五年辛亥(前310)(秦·武王元年)
正月,庚申朔。是年,秦武王蕩即位。遣庶長甘茂、大夫張儀、司馬
錯再度伐蜀,沿金牛道經(jīng)涪直抵成都,殺陳壯。
周·赧王六年壬子(前309)(秦·武王二年)
正月,甲寅朔。是年,秦封公子為蜀侯。
周·赧王七年癸丑(前308)(秦·武王三年)
正月,戊申朔。閏六月,丙午朔。
周·赧王八年甲寅(前307)(秦·武王四年)
正月,壬申朔。是年,秦武王蕩卒,弟稷立,是為昭襄王。
周·赧王九年乙卯(前306)(秦·昭襄王元年)
正月,丁卯朔。
周·赧王十年丙辰(前305)(秦·昭襄王二年)
正月,辛酉朔。閏二月,庚申朔。是年,彗星見。
周·赧王十一年丁巳(前304)(秦·昭襄王三年)
正月,乙酉朔。
周·赧王十二年戊午(前303)(秦·昭襄王四年)
正月,己卯朔。閏十月,乙亥朔。是年,彗星見。
周·赧王十三年己未(前302)(秦·昭襄王五年)
正月,癸卯朔。
周·赧王十四年庚申(前301)(秦·昭襄王六年)
正月,戊戌朔。日食,晝晦。是年,蜀侯被賜死。初,蜀侯有寵
于秦昭襄王,后母欲害。會蜀侯遣使饋獻于昭襄王,乃加毒以進于
王,王將嘗,后母道:“饋從二千里外來,當試之。”王賜食近臣,近臣立
斃。王大怒,乃遣司馬錯從金牛道入蜀,抵成都,賜劍使自裁。夫婦
皆自刎。并誅其臣郎中令嬰等二十七人。后欲迎葬于咸陽,天雨三月,道
路不通,蜀人因葬于成都郭外。后秦王聞為無罪冤死,使使迎葬于郭
內(nèi)。先天旱不雨,后又霖雨三月,車溺不能行。喪車至成都北門,忽陷入
地中,因而命北門為咸陽門,并為蜀侯立祠。
周·赧王十五年辛酉(前300)(秦·昭襄王七年)
正月,壬辰朔。閏七月,己未朔。是年,秦昭襄王封其子綰為蜀侯。
周·赧王十六年壬戌(前299)(秦·昭襄王八年)
正月,丙辰朔。
周·赧王十七年癸亥(前298)(秦·昭襄王九年)
正月,庚戌朔。
周·赧王十八年甲子(前297)(秦·昭襄王十年)
正月,乙巳朔。閏四月,癸卯朔。
周·赧王十九年乙丑(前296)(秦·昭襄王十一年)
正月,戊辰朔。是年,彗星見。
周·赧王二十年丙寅(前295)(秦·昭襄王十二年)
正月,癸亥朔。閏十二月,丁巳朔。
周·赧王二十一年丁卯(前294)(秦·昭襄王十三年)
正月,丁亥朔。
周·赧王二十二年戊辰(前293)(秦·昭襄王十四年)
正月,辛巳朔。
周·赧王二十三年己巳(前292)(秦·昭襄王十五年)
正月,乙亥朔。閏八月,壬申朔。
周·赧王二十四年庚午(前291)(秦·昭襄王十六年)
正月,己亥朔。
周·赧王二十五年辛未(前290)(秦·昭襄王十七年)
正月,甲午朔。
周·赧王二十六年壬申(前289)(秦·昭襄王十八年)
正月,戊子朔。閏五月,丙辰朔。
周·赧王二十七年癸酉(前288)(秦·昭襄王十九年)
正月,壬子朔。十月,秦昭襄王稱西帝,遣使立齊君為東帝。十二月,
秦、齊君皆去帝號,復稱王。
周·赧王二十八年甲戌(前287)(秦·昭襄王二十年)
正月,丙午朔。
周·赧王二十九年乙亥(前286)(秦·昭襄王二十一年)
正月,辛丑朔。閏二月,庚子朔。是年,齊滅宋。
周·赧王三十年丙子(前285)(秦·昭襄王二十二年)
正月,乙丑朔。是年,秦疑蜀侯綰反,誅之。不再封蜀侯,唯郡守治
蜀。
周·赧王三十一年丁丑(前284)(秦·昭襄王二十三年)
正月,己未朔。閏十月,甲寅朔。
周·赧王三十二年戊寅(前283)(秦·昭襄王二十四年)
正月,癸未朔。
周·赧王三十三年己卯(前282)(秦·昭襄王二十五年)
正月,丁丑朔。
周·赧王三十四年庚辰(前281)(秦·昭襄王二十六年)
正月,壬申朔。閏六月,己巳朔。
周·赧王三十五年辛已(前280)(秦·昭襄王二十七年)
正月,丙申朔。
周·赧王三十六年壬午(前279)(秦·昭襄王二十八年)
正月,庚寅朔。
周·赧王三十七年癸未(前278)(秦·昭襄王二十九年)
正月,甲申朔。閏三月,癸丑朔。
周·赧王三十八年甲申(前277)(秦·昭襄王三十年)
正月,戊申朔。
周·赧王三十九年乙酉(前276)(秦·昭襄王三十一年)
正月,癸卯朔。閏十二月,丁酉朔。
周·赧王四十年丙戌(前275)(秦·昭襄王三十二年)
正月,丁卯朔。
周·赧王四十一年丁亥(前274)(秦·昭襄王三十三年)
正月,辛酉朔。
周·赧王四十二年戊子(前273)(秦·昭襄王三十四年)
正月,乙卯朔。閏八月,辛亥朔。
周·赧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秦·昭襄王三十五年)
正月,己卯朔。
周·赧王四十四年庚寅(前271)(秦·昭襄王三十六年)
正月,甲戌朔。
周·赧王四十五年辛卯(前270)(秦·昭襄王三十七年)
正月,戊辰朔。閏五月,丙申朔。
周·赧王四十六年壬辰(前269)(秦·昭襄王三十八年)
正月,壬辰朔。
周·赧王四十七年癸巳(前268)(秦·昭襄王三十九年)
正月,丙戌朔。
周·赧王四十八年甲午(前267)(秦·昭襄王四十年)
正月,辛已朔。閏二月,庚辰朔。
周·赧王四十九年乙未(前266)(秦·昭襄王四十一年)
正月,甲辰朔。
周·赧王五十年丙申(前265)(秦·昭襄王四十二年)
正月,己亥朔。閏十一月,甲子朔。
周·赧王五十一年丁酉(前264)(秦·昭襄王四十三年)
正月,癸亥朔。
周·赧王五十二年戊戌(前263)(秦·昭襄王四十四年)
正月,丁巳朔。
周·赧王五十三年己亥(前262)(秦·昭襄王四十五年)
正月,辛亥朔。閏七月,戊寅朔。
周·赧王五十四年庚子(前261)(秦·昭襄王四十六年)
正月,乙亥朔。
周·赧王五十五年辛丑(前260)(秦·昭襄王四十七年)
正月,庚午朔。
周·赧王五十六年壬寅(前259)(秦·昭襄王四十八年)
正月,甲子朔。閏三月,癸巳朔。
周·赧王五十七年癸卯(前258)(秦·昭襄王四十九年)
正月,戊子朔。
周·赧王五十八年甲辰(前257)(秦·昭襄王五十年)
正月,壬午朔。閏十二月,丁丑朔。
周·赧王五十九年乙巳(前256)(秦·昭襄王五十一年)
正月,丙午朔。是年,西周君武公入秦盡獻其地。赧王延卒。
|
|
 |
拉
|
 |
|
|
版權(quán)所有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國學網(wǎng)站,版權(quán)專有;引用轉(zhuǎn)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quá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