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www.ffhyjd.com
   
出行參考
氣預報
好書導讀 | 新書一覽 | 書業新聞 | 網上校書 | 一瓣書香 | 聯系出版



鐘利戡
南治平
編著

 

綿陽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新書一覽--《綿陽通鑒》

 
      漢·建武元年乙酉(25)(成家·龍興元年)
    正月,庚午朔(2月17日)。
    四月,公孫述即帝位,號成家,改元龍興。
    蜀郡功曹李熊說公孫述宜稱天子。述乃于成都即帝位,號成家,改元龍
興,以李熊為大司徒,述弟光為大司馬,恢為大司空。
    六月,光武帝即位于高阝南,改元建武。
    劉秀至高阝,召馮異問四方動靜。異曰:“更始必敗,宗廟之憂在于
大王,宜從眾議!睍迳鷱娙A自關中奉《赤伏符》來詣王曰:“劉秀發兵捕
不道,四夷云集龍斗野,四七之際火為主!比撼家驈驼堊。乃于六月己未(廿
二日,8月5日)即皇帝位于高阝南,改元建武,大赦。
    九月,更始亡。
    赤眉入長安,更始單騎走,從廚城門出。式侯恭以赤眉立其弟,自系詔
獄;聞更始敗走,乃出,見定陶王祉,祉為之除械,乃從更始于渭濱。右輔
都尉嚴本恐更始為赤眉所誅,即將更始至高陵,本將兵宿衛,其實圍之。更
始將相皆降赤眉,獨丞相曹竟不降,手劍格殺之。辛未(初六,10月16日)
詔封更始為淮陽王,吏民敢有賊害者,罪同大逆,其送詣吏者封列侯。
    十月,光武帝車駕入洛陽,幸南宮,遂定都洛陽。
    漢·建武二年丙戌(26)(成家·龍興二年)
    正月,甲子朔(2月6日),日食。
    二月,公孫述盡有益州之地。
    公孫述遣侯丹取南鄭,又遣任滿從閬中下江州,東據扦關,盡有益州之
漢中、巴、廣漢、蜀、犍為、柯、越雋、益州諸郡,氐人悉亦附之。
    漢·建武三年丁亥(27)(成家·龍興三年)
    正月,己未朔(1月27日)。
    閏二月,戊午朔(3月27日)。
    五月,乙卯晦(7月22日),日食。
    漢·建武四年戊子(28)(成家·龍興四年)
    正月,癸未朔(2月15日)。
    十月,隗囂使馬援往觀公孫述,又遣往洛陽。
    馬援與公孫述同里,相善,援以為至成都,當握手歡如平生。而述陳
陛衛以延援入,交禮畢,使出就館。更為援制都布單衣、交讓冠,會百官于
宗廟中,立舊交之位。述鸞旗、旄騎,警蹕就車,磬折而入,禮饗官屬甚盛,
欲授援以封侯大將軍位。賓客皆樂留,援曉之道:“天下雌雄未定,公孫不
吐哺走迎國士,與圖成敗,反修飾邊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
因辭歸,謂囂道:“子陽,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專意東方!眹棠耸
援奉書洛陽。援初到,中黃門引入。光武帝在宣德殿南廡下,便幘,坐迎笑,
謂援道:“卿遨游二帝間;今見卿,使人大慚!痹D首辭謝,因道:“當今
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臣與公孫述同縣,少相善。臣前至蜀,述陛
戟而后進臣。臣今遠來,陛下何知非刺客奸人,而簡易若是。!惫馕涞坌Φ溃
“卿非刺客,顧說客耳。”援道:“天下反覆,盜名字者不可勝數,今見陛下
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
    十二月,公孫述聚兵數十萬,屯糧漢中;又造十層樓船,多刻天下牧守
印章。又遣使以大司空、扶安王印綬授囂。囂斬其使,出兵擊之,公孫述兵
不再北出。
    漢·建武五年己丑(29)(成家·龍興五年)
    正月,丁丑朔(2月3日)。
    三月,岑彭攻拔夷陵,田戎亡入蜀,盡獲其妻子、士眾數萬人。公孫述
以戎為翼江王。
    閏十月,壬申朔(11月25日)。
    漢·建武六年庚寅(30)(成家·龍興六年)
    正月,辛丑朔(2月22日)。
    二月,述廢銅錢,行鐵錢,百姓苦之。為政苛細,察于小事,如為清水
令時而已。好改易郡縣官名。少嘗為郎,習漢家故事,出入法駕,鸞旗旄騎。
又立兩子為王,食犍為、廣漢各數縣;蛑G曰:“成敗未可知,戎士暴露而
先王愛子,示無大志!笔霾粡模纱舜蟪冀栽。
    九月,丙寅晦(11月14日),日食。
    十二月,癸巳(廿八日,2月9日)。田租改三十稅一。詔曰:“頃者師
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稅。今糧儲差積,其令郡國收見田租,三十
稅一,如舊制。”
    漢·建武七年辛卯(31)(成家·龍興七年)
    正月,乙未朔(2月11日)。
    三月,癸亥晦(5月10日),日食。
    是歲,公孫述徵李業于廣漢郡梓潼縣,不至,死。
    公孫述徵廣漢李業為博士,業固稱疾不起。業,于平帝元始中除為郎,
王莽居攝,以病去官,杜門不應州郡之命。王莽以業為酒士,病不之官,遂
隱藏梓潼山谷,絕匿名跡。既不仕于莽,安肯仕于述。述羞不能致,使大鴻
臚尹融奉詔命以劫業,“若起則受公侯之位,不起賜以毒酒。”融譬旨道:“方
今天下分崩,孰知是非,而以區區之身試于不測之淵乎!朝廷貪慕名德,曠
官缺位,于今七年,四時珍御,不以忘君;宜上奉知己,下為子孫,身名俱
全,不亦優乎!”業乃嘆道:“古人危邦不入,亂邦不居,為此故也。君子見
危授命,何乃誘以高位重餌哉!”融道:“宜與家室計之!睒I道:“丈夫斷之
于心久矣,何妻子之為!”遂飲毒而死。述恥殺賢之名,遣使吊祠,賻贈百
匹,業子逃,辭不受。
    漢·建武八年壬辰(32)(成家·龍興八年)
    正月,庚寅朔(2月1日)。
    閏六月,丁亥朔(7月27日)。
    漢·建武九年癸巳(33)(成家·龍興九年)
    正月,癸丑朔(2月18日)。
    是年,氐人皆背公孫述降漢,隴西太守馬援復其王侯君長,賜以印綬。
后隗囂族人隗茂反,殺武都太守。氐人大豪齊鐘留為氐人所敬仰,威服諸豪,
與郡丞孔奮擊殺隗茂。
    漢·建武十年甲午(34)(成家·龍興十年)
    正月,戊申朔(2月8日)。
    漢·建武十一年乙未(35)(成家·龍興十一年)
    正月,壬寅朔(1月28日)。
    閏三月,辛未朔(4月27日)。
    七月,岑彭使臧宮將降卒從涪水上平曲,討公孫述。公孫恢悉兵拒于廣
漢及資中。
    公孫述遣其將延岑、呂鮪、王元、公孫恢悉兵拒于資中及廣漢。又遣將
侯丹率二萬余人拒于黃石。岑彭使臧宮將降卒五萬,從涪水上平曲,拒延岑,
自分兵浮江還江州,溯都江而上,襲擊侯丹,大破之。倍道兼程二千余里拔
武陽。使精騎馳擊廣都,去成都僅數十里,勢若風雨,所至皆敗散。初,述
聞漢兵在平曲,故遣大兵逆之。及彭至武陽,繞出延岑軍后,蜀地震駭。述
大驚,以杖擊地道:“是何神也!
    延岑盛兵沈水,臧宮人多食少,轉輸不至,降者皆欲散畔郡邑,復更保
聚,觀望成敗。宮欲引還,恐為所反。會光武帝遣謁者將兵詣岑彭,有馬七
百匹,宮矯制取以自益,晨夜進兵,多張旗幟,登山鼓噪,右步左騎,挾船
而引,聲動山谷。延岑不意漢軍卒至,登山望之,大震恐。宮因勢縱擊,大
破之,斬首溺死者萬余人,水為之濁。延岑奔成都,其眾悉降,盡獲其兵馬
珍寶。自是乘勝追北,降者以十萬數。軍至平陽鄉(今三臺潼川鎮),王元舉
眾降。光武帝與公孫述書,陳言禍福,示以丹青之信,述省書太息,以示所
親。太常常少、光祿勛張隆皆勸述降。述道:“廢興,命也,豈有降天子哉!”
左右莫敢復言。少、隆皆以憂死。
    十月,公孫述使刺客詐為亡奴,降岑彭,夜刺殺彭。太中大夫監軍鄭興
領其營,以俟吳漢至而授之。彭持軍整齊,秋毫無犯。邛谷王任貴聞彭威信,
數千里遣使迎降,會彭已被害,光武帝以任貴所獻賜彭妻子。蜀人為之立祠。
    十二月,吳漢自夷陵將三萬人沂江而上,伐公孫述。
    漢·建武十二年丙申(36)(成家·龍興十二年)
    正月,丙寅朔(2月16日)。是月,吳漢破公孫述將魏黨、公孫永
于魚腹津,遂圍武陽。直取廣都,遣輕騎燒成都市橋。公孫述將帥恐懼,日
夜離叛,述雖誅滅其家,猶不能禁。光武帝必欲降之,又與之諭道:“勿以
來歙、岑彭受害自疑,今以時自詣,則宗族完全。詔書手記,不可數得。”
述終無降意。
    九月,輔威將軍臧宮拔綿竹、破涪城,斬公孫恢于平陽鄉。復攻拔繁、
郫,與吳漢會于成都。
    十一月,臧宮軍成都咸陽門,戊寅(十八日,12月24日)述自將數萬人
攻漢,使延岑拒宮。大戰,岑三合三勝,自晨及日中,軍士不得食,并疲。
漢因使護軍高午、唐邯將銳卒數萬擊之,述兵大亂;高午奔陣刺述,洞胸墮
馬。左右與入城。述以兵屬延岑,其夜死。明旦,延岑以城降。吳漢夷述妻
子,盡滅公孫氏,并族誅延岑,遂放兵大掠,焚述宮室。光武帝聞之怒,以
譴吳漢。
    是年,光武帝定蜀,承前漢益州之舊郡九,屬國三。在今綿陽市境有:
(一)廣漢郡轄十一縣中之妻阝縣及涪縣。(二)廣漢屬國轄三道中之剛氐一
道。
    漢·建武十三年丁酉(37)
    正月,庚申朔(2月4日)。
    閏十二月,乙卯朔(1月25日)。
    漢·建武十四年戊戌(38)
    正月,甲申朔(2月3日)。
    漢·建武十五年己亥(39)
    正月,己卯朔(2月13日)。丁未(廿九日,3月13日)有星孛于昴。
    漢·建武十六年庚子(40)
    正月,癸酉朔(2月2日)。
    三月,辛丑晦(4月30日),日食。
    閏八月,己巳朔(9月25日)。
    十月,鑄五銖錢。
    馬援奏請宜如舊鑄五銖錢,光武帝從之。天下賴以其便。
    漢·建武十七年辛丑(41)
    正月,丁酉朔(2月20日)。
    二月,乙未晦(4月19日),日食。
    漢·建武十八年壬寅(42)
    
    正月,辛卯朔(2月9日)。
    七月,吳漢發廣漢、巴、蜀三郡兵討史歆。
    初,二月,蜀郡守將史歆反。攻太守張穆,穆逾城走。宕渠楊偉等起兵
應歆。帝遣吳漢將兵討之。吳漢乃發廣漢、巴、蜀之郡兵圍成都百余日,拔
之,斬史歆。漢乃乘桴下巴郡,楊偉等惶恐解散。漢誅其渠帥,徙其黨數百
家于南郡、長沙而還。
    是年,罷州牧,置刺史。
    漢·建武十九年癸卯(43)
    正月,丙戌朔(1月30日)。
    閏四月,甲申朔(5月28日)。
    漢·建武二十年甲辰(44)
    正月,庚戌朔(2月18日)。
    漢·建武二十一年乙巳(45)
    正月,甲辰朔(2月6日)。
    漢·建武二十二年丙午(46)
    正月,戊戌朔(1月26日)。
    五月,乙未晦(7月22日),日食。
    閏正月,戊辰朔(2月25日)。
    漢·建武二十三年丁未(47)
    正月,壬戌朔(2月14日)。
    漢·建武二十四年戊申(48)
    正月,丁巳朔(2月4日)。
    閏十月,壬子朔(11月25日)。
    漢·建武二十五年己酉(49)
    正月,辛巳朔(2月22日)。
    三月,戊申晦(5月1日),日食。
    漢·建武二十六年庚戌(50)
    正月,乙亥朔(2月11日)。
    漢·建武二十七年辛亥(51)
    正月,己巳朔(1月31日)。
    閏六月,丁卯朔(7月28日)。
    漢·建武二十八年壬子(52)
    正月,癸巳朔(2月19日)。
    漢·建武二十九年癸丑(53)
    
    正月,戊子朔(2月8日)。
    二月,丁巳朔(3月9日),日食。
    漢·建武三十年甲寅(54)
    正月,壬午朔(1月28日)。
    閏三月,辛亥朔(4月27日)有星孛于紫宮。
    漢·建武三十一年乙卯(55)
    正月,丙午朔(2月16日)。
    五月,癸酉晦(7月13日),日食。
    漢·建武中元元年丙辰(56)
    正月,庚子朔(2月5日)。
    四月,己卯(十一日,5月14日)改元建武中元,赦天下。
    十一月,甲子晦(12月25日),日食。
    閏十二月,乙未朔(1月25日)。
    漢·建武中元二年丁巳(57)
    正月,甲子朔(2月23日)。
    二月,戊戌(初五,3月29日),光武帝崩(年62歲)于南宮前殿。太子
莊即皇帝位,是為明帝。
    漢·永平元年戊午(58)
    正月,己未朔(2月13日)。
    漢·永平二年己未(59)
    正月,癸丑朔(2月2日)。
    閏九月,己卯朔(10月26日)。
    漢·永平三年庚申(60)
    正月,丁丑朔(2月21日)。
    六月,有星孛于天船北。
    八月,壬申晦(10月13日),日食。
    漢·永平四年辛酉(61)
    正月,辛未朔(2月9日)。
    漢·永平五年壬戌(62)
    正月,丙寅朔(1月30日)。
    閏五月,癸巳朔(6月26日)。
    漢·永平六年癸亥(63)
    正月,己丑朔(2月17日)。
    漢·永平七年甲子(64)
    正月,甲申朔(2月7日)。
    漢·永平八年乙丑(65)
    正月,戊寅朔(1月26日)。
    閏正月,戊申朔(2月25日)。
    十月,壬寅晦(12月16日),日食。
    漢·永平九年丙寅(66)
    正月,壬寅朔(2月14日)。
    漢·永平十年丁卯(67)
    正月,丙申朔(2月3日)。
    閏十月,壬辰朔(11月26日)。
    漢·永平十一年戊辰(68)
    正月,庚申朔(2月22日)。
    漢·永平十二年己巳(69)
    正月,乙卯朔(2月11日)。是月,益州徼外哀牢王內屬,乃罷益州西
部都尉,置永昌郡,以妻阝縣人鄭純(字長伯)為太守。在官十年卒。
    漢·永平十三年庚午(70)
    正月,己酉朔(1月31日)。
    閏七月,丙子朔(8月26日)。
    十一月,壬寅晦(1月19日),日食。
    漢·永平十四年辛未(71)
    正月,癸酉朔(2月19日)。
    漢·永平十五年壬申(72)
    
    正月,丁卯朔(2月8日)。
    漢·永平十六年癸酉(73)
    正月,壬戌朔(1月28日)。
    閏三月,庚寅朔(4月26日)。
    五月,戊午晦(7月23日),日食。
    漢·永平十七年甲戌(74)
    正月,丙戌朔(2月16日)。
    漢·永平十八年乙亥(75)
    正月,庚辰朔(2月5日)。
    六月,己未(十二日,7月14日),有星孛于太微。
    八月,壬子(初六,9月5日)明帝崩于東宮前殿(年48歲)。太子即
位,是為章帝。
    十一月,甲辰晦(12月26日),日食。
    閏十一月,乙巳朔(12月27日)。
    漢·建初元年丙子(76)
    正月,甲辰朔(2月24日)。
    八月,庚寅(廿日,10月7日),有星孛于天市。
    漢·建初二年丁丑(77)
    正月,戊戌朔(2月12日)。
    十二月,戊寅(十六日,1月18日),有星孛于紫宮。
    漢·建初三年戊寅(78)
    正月,癸巳朔(2月2日)。
    閏八月,己丑朔(9月26日)。
    漢·建初四年己卯(79)
    正月,丁巳朔(2月21日)。
    漢·建初五年庚辰(80)
    正月,辛亥朔(2月10日)。
    二月,庚辰朔(3月10日),日食。
    漢·建初六年辛巳(81)
    正月,乙巳朔(1月29日)。
    閏五月,癸酉朔(6月26日)。
    六月,辛未晦(8月23日),日食。
    漢·建初七年壬午(82)
    正月,己巳朔(2月17日)。
    漢·建初八年癸未(83)
    正月,甲子朔(2月7日)。
    漢·元和元年甲申(84)
    正月,戊午朔(1月27日)。
    閏正月,丁亥朔(2月25日)。
    八月,癸酉(廿日,10月8日)改元元和。
    漢·元和二年乙酉(85)
    正月,辛己朔(2月13日)。乙酉(初五,2月17日),詔令:民生子,
原免三年算錢,今再令懷孕者,賜胎養谷每人三斛,免其夫一年算錢。
    二月,甲寅(初四,3月18日),頒行《四分歷》。
    《太初歷》行百余年,歷稍后天,令編讠斤
    、李梵綜校,作《四分歷》。
    漢·元和三年丙戌(86)
    正月,乙亥朔(2月2日)。
    閏十月,辛未朔(11月25日)。
    漢·章和元年丁亥(87)
    正月,己亥朔(2月21日)。
    七月,壬戌(廿七日,9月12日),詔改元章和。
    八月,乙未晦(10月15日),日食。
    漢·章和二年戊子(88)
    正月,甲午朔(2月11日)。
    二月,壬辰(三十日,4月9日),章帝崩于章德前殿(年31歲)。太子
肇即皇帝位,是為和帝。年僅十歲,太后臨朝,竇憲以侍中內干機密。
    四月,以遺詔罷郡國鹽鐵之禁,縱民煮鹽、鑄鐵。
    漢·永元元年己丑(89)
    正月,戊子朔(1月30日)。
    閏七月,乙卯朔(8月25日)。
    漢·永元二年庚寅(90)
    
    正月,壬子朔(2月18日)。
    二月,壬午(初二,3月20日),日食。
    漢·永元三年辛卯(91)
    正月,丙午朔(2月7日)。
    漢·永元四年壬辰(92)
    正月,辛丑朔(1月28日)。
    閏三月,己巳朔(4月25日)。
    六月,戊戌朔(7月23日),日食。
    漢·永元五年癸巳(93)
    正月,乙丑朔(2月15日)。
    漢·永元六年甲午(94)
    正月,己未朔(2月4日)。
    閏十一月,甲申朔(12月26日)。
    漢·永元七年乙未(95)
    正月,癸未朔(2月23日)。
    四月,辛亥朔(5月22日),日食。
    漢·永元八年丙申(96)
    正月,丁丑朔(2月12日)。
    漢·永元九年丁酉(97)
    正月,壬申朔(2月1日)。
    閏八月,戊辰朔(9月25日)。
    漢·永元十年戊戌(98)
    正月,丙申朔(2月20日)。
    漢·永元十一年己亥(99)
    正月,庚寅朔(2月9日)。
    漢·永元十二年庚子(100)
    正月,甲申朔(1月29日)。
    閏五月,壬子朔(6月25日)。
    七月,辛亥朔(8月23日),日食。
    漢·永元十三年辛丑(101)
    
    正月,戊申朔(2月16日)。
    漢·永元十四年壬寅(102)
    正月,癸卯朔(2月6日)。
    漢·永元十五年癸卯(103)
    正月,丁酉朔(1月26日)。
    閏正月,丙寅朔(2月24日)。
    四月,甲子晦(6月22日),日食。
    十一月,和帝南巡,侍御史王渙(妻阝縣人)扈駕,還遷洛陽令。
    漢·永元十六年甲辰(104)
    正月,辛酉朔(2月14日)。
    漢·元興元年乙巳(105)
    正月,乙卯朔(2月2日)。
    四月,改元元興。赦天下。
    閏九月,辛巳朔(10月26日)。
    十二月,辛未(廿二日,2月13日),和帝崩于章德前殿(年27歲),少
子隆,生始百余日,迎立為皇太子。是夜,即皇帝位。
    雒陽令廣漢王渙卒(妻阝縣人)。
    渙居身平正,能以明察發摘奸伏,外行猛政,內懷慈仁。凡所平斷,人
莫不悅服,京師以為神,是歲卒官,百姓匝道,莫不咨嗟流涕。渙喪西歸,
道經弘農,民庶皆設盤案于路,吏問其故,咸道:“平常持米到雒,為吏卒
所鈔,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見侵枉,故來報恩。”雒陽民為立祠,作
詩。每祭,輒弦歌而薦之。太后詔曰:“夫忠良之吏,國家之所以為治也,
求之甚勤,得之至寡,今以渙子石為郎中,以勸勞勤!
    漢·延平元年丙午(106)
    
    正月,己卯朔(2月21日)。
    八月,辛亥(初六,9月21日),殤帝崩。癸丑(初八,9月23日)太后
與車騎將軍鄧騭、虎賁中郎將鄧等定策禁中,其夜,使鄧騭持節迎清河王子
祜,齋于殿中。皇太后御崇德殿,百官皆吉服陪位,引拜祜為長安侯。乃下
詔,以祜為孝和皇帝嗣,又作策命。有司讀策畢,太尉奉上璽綬,即皇帝位,
是為安帝。太后猶臨朝。
    九月,乙亥朔(10月15日),殞石于陳留。
    漢·永初元年丁未(107)
    正月,癸酉朔(2月10日),赦天下。
    三月,癸酉(初二,4月11日),日食。
    漢·永初二年戊申(108)
    正月,戊辰朔(1月31日)。
    七月,太白入北斗。
    閏七月,乙未朔(8月25日)。
    十二月,廣漢塞外參狼羌降。
    漢·永初三年己酉(109)
    正月,壬辰朔(2月18日)。
    十二月,乙亥(十九日,1月27日),有星孛于天苑。
    漢·永初四年庚戌(110)
    正月,丙戌朔(2月7日)。
    漢·永初五年辛亥(111)
    正月,庚辰朔(1月27日),日食。
    閏四月,己卯朔(5月26日)。
    漢·永初六年壬子(112)
    
    正月,甲辰朔(2月15日)。
    漢·永初七年癸丑(113)
    正月,己亥朔(2月4日)。
    四月,丙申晦(6月1日),日食。
    閏十二月,癸巳朔(1月24日)。
    漢·元初元年甲寅(114)
    正月,癸亥朔(2月23日),甲子(初二,2月24日)改元元初。
    三月,癸亥(初二,4月23日),日食。
    十月,戊子朔(11月15日),日食。
    漢·元初二年乙卯(115)
    正月,丁巳朔(2月12日)。
    八月,壬子晦(10月5日),日食。
    漢·元初三年丙辰(116)
    
    正月,辛亥朔(2月1日)。
    三月,辛亥(初二,4月1日),日食。
    閏八月,戊申朔(9月25日)。
    十二月,三府舉谷城令王堂(妻阝縣人)討西羌,拜巴郡太守。堂斬虜
千余級,巴、庸清靜。
    漢·元初四年丁巳(117)
    正月,乙亥朔(2月19日)。
    二月,乙巳朔(3月21日),日食。
    漢·元初五年戊午(118)
    正月,庚午朔(2月9日)。
    八月,丙申朔(9月3日),日食。
    漢·元初六年己未(119)
    正月,甲子朔(1月29日)。
    閏五月,壬辰朔(6月26日)。
    十二月,戊午朔(1月28日),日食。
    漢·永寧元年庚申(120)
    正月,戊子朔(2月17日)。
    四月,丙寅(十一日,5月25日),立皇子保為太子,改元永寧,赦天
下。
    七月,乙酉朔(8月12日),日食。
    漢·建光元年辛酉(121)
    正月,壬午朔(2月5日)。
    七月,己卯朔(8月1日),改元建光。赦天下。
    漢·延光元年壬戌(122)
    正月,丁丑朔(1月26日)。
    閏二月,丙子朔(3月26日)。
    三月,丙午(初二,4月25日),改元延光。赦天下。
    漢·延光二年癸亥(123)
    正月,辛丑朔(2月14日)。
    漢·延光三年甲子(124)
    正月,乙未朔(2月3日)。
    九月,丁酉(初七,10月2日)廢皇太子保為濟陰王,居德陽殿西鐘下。
庚申晦(10月25日),日食。
    閏十月,庚寅朔(11月24日)。
    漢·延光四年乙丑(125)
    
    正月,己未朔(2月21日)。
    二月,甲辰(十七日,4月7日)安帝南巡,阿書王圣,中常侍江京等并
請屬于王堂,堂不用。掾固諫之,堂道:“吾蒙國恩,豈可為權寵阿意,以
死守之!奔慈涨布覍贇w。閉上病,果有誣奏堂者,后帝崩,京等悉誅,堂
以守正見稱。
    三月,戊午朔(4月21日),日食。丁卯(初十,4月30日)安帝崩(年
32歲)于葉之途中乘輿(年32歲)。庚午(十三日,5月3日)還宮,發喪。太
后臨朝,以閻顯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太后欲久專國政,貪立幼君,與閻
顯定策禁中,迎濟北惠王子北鄉侯懿為嗣。乙酉(廿八日,5月18日),北
鄉侯懿即皇帝位。
    十月,辛亥(廿七日,12月10日)北鄉侯懿卒,秘不發喪,閉宮門,屯
兵自守。
    十一月,立濟陰王保為皇帝,是為順帝。
    乙卯(初三,12月14日)中常侍孫程、中黃門王康、王國與中黃門黃龍、
彭愷、孟叔、李建、王成、張賢、史汛、馬國、王道、李元、楊佗、陳予、
趙封、李剛、魏猛、苗光等聚謀于西鐘下,皆截衣為誓。丁巳(初四,12月
16日)夜,孫程等會于崇德殿,入章臺門。時江京、劉安及李閏、陳達等坐
于禁門,孫程與王康斬江京、劉安及陳達。舉刀脅李閏道:“今當立濟陰王,
毋得搖動!”閏道:“諾。”于是扶閏起,俱于西鐘下迎濟陰王即皇帝位(時年
11歲)。召尚書令、仆射以下從輦幸南宮,孫程等留守禁門,遮扦內外。濟
陰王登云臺,召公卿、百僚,使虎賁、羽林士屯于南、北宮諸門。戊午(初
五,12月17日),遣使入禁門,奪得璽綬,順帝乃幸嘉德殿,遣侍御史持
節收閻顯及其弟閻耀入獄,誅之。
    漢·永建元年丙寅(126)
    正月,癸丑朔(2月10日)。
    漢·永建二年丁卯(127)
    
    正月,戊申朔(1月31日)。
    閏六月,乙巳朔(7月27日)。
    七月,甲戌朔(8月25日),日食。是月,徵廣漢楊厚,厚至,豫陳漢
有三百五十年之厄以為戒,拜議郎。
    是年,徵王堂為將作大匠。
    漢·永建三年戊辰(128)
    正月,辛未朔(2月18日)。
    漢·永建四年己巳(129)
    正月,丙寅朔(2月7日)。
    是年,王堂坐事左遷議郎。復拜魯相,政存簡一,至數年無辭訟。遷汝
南太守,搜才禮士,不茍自專,乃教掾道:“古人勞于求賢,逸于任使,故
能化清于上,事緝于下。其憲章朝右,簡才職,委功曹陳蕃?镎韯眨
拾遺補闕,任主薄應嗣。庶循名責實,察言觀效焉!弊允俏\求當,不復
妄有辭教,郡內稱治。時大將軍梁商、尚書令袁湯,以求屬不行,并恨之。
后廬江賊進入弋陽界,堂勒兵追討,即便奔散,而商、湯因此風州,奏堂在
任無警,免歸家。年八十六卒。遺令薄斂,瓦棺以葬。
    漢·永建五年庚午(130)
    正月,庚申朔(1月27日)。
    閏三月,己丑朔(4月26日)。
    漢·永建六年辛未(131)
    正月,甲申朔(2月15日)。
    漢·陽嘉元年壬申(132)
    正月,戊寅朔(2月4日)。
    三月,庚寅(十四日,4月16日)改元陽嘉,赦天下。
    十一月,辛卯(十八日,12月13日)令郡國舉孝廉,年齡限四十以上。
諸生通章句,文吏能箋奏,乃得應選。其有茂才異行,若顏淵、子奇,不拘
年齡。
    閏十二月,癸酉朔(1月24日)。
    漢·陽嘉二年癸酉(133)
    正月,壬寅朔(2月22日)。
    漢·陽嘉三年甲戌(134)
    正月,丁酉朔(2月12日)。
    漢·陽嘉四年乙亥(135)
    正月,辛卯朔(2月1日)。
    閏八月,丁亥朔(9月25日),日食。
    漢·永和元年丙子(136)
    正月,乙卯朔(2月20日)。己巳(十五日,3月5日),改元永和,赦天
下。
    漢·永和二年丁丑(137)
    正月,己酉朔(2月8日)。
    二月,廣漢屬國都尉擊破白馬羌。安帝改蜀郡北部都尉為廣漢蜀國都尉,
領陰平、甸氐、剛氐三道。
    漢·永和三年戊寅(138)
    正月,甲辰朔(1月29日)。
    閏四月,壬寅朔(5月27日)。
    十二月,戊戌朔(1月18日),日食。
    漢·永和四年己卯(139)
    正月,戊辰朔(2月17日)。
    漢·永和五年庚辰(140)
    
    正月,壬戌朔(2月6日)。
    五月,己丑晦(7月2日),日食。
    漢·永和六年辛巳(141)
    正月,丙辰朔(1月25日)。
    閏正月,丙戌朔(2月24日)。
    二月,丁巳(初三,3月27日),有星孛于營室。
    九月,辛亥晦(11月16日),日食。
    漢·漢安元年壬午(142)
    正月,庚辰朔(2月13日)。癸巳(十四日,2月26日),改元漢安,赦
天下。
    漢·漢安二年癸未(143)
    正月,乙亥朔(2月3日)。
    閏十月,庚午朔(11月25日)。
    十一月,孝廉取士用儒學、文吏、孝悌、從政四科。
    尚書令黃瓊謂以前左雄所舉孝廉之選,專用儒學和文吏,于取士之義有
所遺,請增孝悌、從政,共為四科,順帝從之。
    漢·建康元年甲申(144)
    正月,己亥朔(2月22日)。
    四月,辛巳(十五日,6月3日),立皇子炳為太子,改元建康,赦天下。
    八月,庚午(初六,9月20日)順帝崩于玉堂前殿(年30歲),太子炳即
皇帝位,是為沖帝,年僅二歲。太后臨朝。
    漢·永嘉元年乙酉(145)
    正月,癸巳朔(2月10日)。戊戌(初六,2月15日),帝崩于玉堂前殿(年
3歲)。大將軍梁冀與太后定策禁中,丙辰(廿四日,3月5日)冀持節以王青
蓋車迎渤海孝王鴻之子纘至京師。丁巳封為建平侯,即日即皇帝位(年8歲),
是為質帝。
    漢·本初元年丙戌(146)
    正月,丁亥朔(1月30日)。
    閏六月,質帝崩,迎蠡吾侯志即皇帝位。
    嘗朝會,視梁冀道:“此跋扈將軍!奔接纱松類褐。甲申(初一,7月
26日)冀使左右投毒于煮餅而進御前。食后苦煩甚,使召太尉李固。固問帝
患病所由。質帝道:“食煮餅。今腹中悶,得水尚可活?”時冀亦在側道:“恐
吐,不可飲水!闭Z未絕而崩。固伏尸號哭,推舉侍醫。冀懼其事泄,大惡
之。將議立嗣,李固與司徒胡廣、司空趙戒皆持迎清河王蒜,而中常侍曹騰
嘗詣蒜,蒜不為禮,宦者由此惡之。曹騰聞之,往說梁冀,冀堅持立蠡吾侯
志。庚寅(初七,8月1日)冀持節迎蠡吾侯志入南宮即皇帝位(時年15歲),
是為桓帝。太后猶臨朝政。
    漢·建和元年丁亥(147)
    正月,辛亥朔(2月18日),日食。
    漢·建和二年戊子(148)
    正月,丙午朔(2月8日)。
    三月,白馬羌寇廣漢屬國,殺長吏。益州刺史率板蠻討破之。
    漢·建和三年己丑(149)
    正月,庚子朔(1月27日)。
    閏三月,己巳朔(4月26日)。
    四月,丁卯晦(6月23日),日食。
    八月,乙巳(十日,9月29日),有星孛于天市。
    漢·和平元年庚寅(150)
    正月,甲子朔(2月15日)。改元和平。赦天下。太后歸政于桓帝。
    七月,梓潼山崩。
    漢·元嘉元年辛卯(151)
    正月,戊午朔(2月4日)。癸酉(十六日,2月19日)改元元嘉,赦天下。
    閏十二月,癸丑朔(1月25日)。
    漢·元嘉二年壬辰(152)
    正月,壬午朔(2月23日)。
    七月,庚辰(初二,8月19日),日食。
    漢·永興元年癸巳(153)
    正月,丙子朔(2月11日)。
    五月,丙申(廿二日,7月1日),改元永興,赦天下。
    漢·永興二年甲午(154)
    正月,辛未朔(2月1日)。
    九月,丁卯朔(9月25日),日食。
    閏九月,丁酉朔(10月25日)。
    漢·永壽元年乙未(155)
    正月,乙未朔(2月20日)戊申(十四日,3月5日)改元永壽,赦天下。
    漢·永壽二年丙申(156)
    正月,己丑朔(2月9日)。
    漢·永壽三年丁酉(157)
    正月,癸未朔(1月28日)。
    閏五月,庚辰晦(7月24日),日食。
    漢·延熹元年戊戌(158)
    
    正月,丁未朔(2月16日)。
    五月,甲戌晦(7月13日),日食。
    六月,戊寅(初四,7月17日),改元延熹,赦天下。
    漢·延熹二年己亥(159)
    正月,壬寅朔(2月6日)。
    漢·延熹三年庚子(160)
    正月,丙申朔(1月26日)。
    閏正月,丙寅朔(2月25日)。
    漢·延熹四年辛丑(161)
    正月,庚申朔(2月13日)。
    五月,辛酉(初四,6月14日),有星孛于心。
    漢·延熹五年壬寅(162)
    正月,甲寅朔(2月2日)。
    閏十月,庚戌朔(11月25日)。
    漢·延熹六年癸卯(163)
    正月,戊寅朔(2月21日)。
    漢·延熹七年甲辰(164)
    正月,癸酉朔(2月11日)。
    三月,癸酉(初二,4月11日),石隕于。
    漢·延熹八年乙巳(165)
    正月,丁卯朔(1月30日)。丙申晦(2月28日),日食。
    閏七月,甲午朔(8月25日)。
    八月,戊辰(初六,9月28日),令民按畝納稅,每畝稅十錢。
    漢·延熹九年丙午(166)
    正月,辛卯朔(2月18日),日食。
    漢·永康元年丁未(167)
    正月,乙酉朔(2月7日)。
    五月,壬子晦(7月4日),日食。
    六月,庚申(初八,7月12日),改元永康,赦天下。
    十二月,丁丑(廿八日,1月25日),桓帝崩于德陽前殿(年36歲)。戊
寅,城門校尉竇武議立嗣,御史劉稱解瀆亭侯宏。遂遣與中常侍曹節并
持節將中黃門、虎賁、羽林千人,奉迎宏,時年十二歲。
    漢·建寧元年戊申(168)
    正月,庚辰朔(1月28日)。己亥(二十日,2月16日),解瀆亭侯至夏
門亭,大將軍竇武持節,以王青蓋車迎入殿中。庚子(二十一日,2月17日),
即皇帝位,是為靈帝。改元建寧。赦天下。
    閏三月,戊申朔(4月25日)。
    八月,太白犯房之上將。
    十月,甲辰晦(12月17日),日食。
    漢·建寧二年己酉(169)
    正月,甲辰朔(2月15日)。
    六月,庚子晦(8月10日),日食。
    漢·建寧三年庚戌(170)
    正月,戊戌朔(2月4日)。
    三月,丙寅晦(5月3日),日食。
    閏十一月,癸亥朔(12月26日)。
    漢·建寧四年辛亥(171)
    正月,壬戌朔(2月23日)。
    三月,辛酉朔(4月23日),日食。
    漢·熹平元年壬子(172)
    正月,丙辰朔(2月12日)。
    五月,己巳(十六日,6月24日),改元熹平,赦天下。
    漢·熹平二年癸丑(173)
    正月,辛亥朔(2月1日)。
    閏八月,丁未朔(9月25日)。
    十二月,癸酉(廿九日,2月18日),日食。
    漢·熹平三年甲寅(174)
    正月,乙亥朔(2月20日)。
    漢·熹平四年乙卯(175)
    正月,己巳朔(2月9日)。
    漢·熹平五年丙辰(176)
    正月,癸亥朔(1月29日)。
    閏五月,辛卯朔(6月25日)。
    漢·熹平六年丁巳(177)
    正月,丁亥朔(2月16日)。
    十月,癸丑朔(11月9日),日食。
    漢·光和元年戊午(178)
    
    正月,壬午朔(2月6日)。
    二月,辛亥朔(3月7日),日食。
    三月,辛丑(廿一日,4月26日),改元光和,赦天下。
    八月,有星孛于天市。
    十月,丙子晦(11月27日),日食。
    漢·光和二年己未(179)
    正月,丙子朔(1月26日)。
    閏正月,乙巳朔(2月24日)。
    四月,甲戌朔(5月24日),日食。
    漢·光和三年庚申(180)
    正月,庚子朔(2月14日)。
    冬,有星孛于狼、弧。
    漢·光和四年辛酉(181)
    正月,甲午朔(2月2日)。
    九月,庚寅朔(9月26日),日食。
    閏九月,庚申朔(10月26日)。
    漢·光和五年壬戌(182)
    正月,戊午朔(2月21日)。
    七月,有星孛于太微。
    漢·光和六年癸亥(183)
    正月,壬子朔(2月10日)。
    漢·中平元年甲子(184)
    正月,丁未朔(1月31日)。
    閏七月,甲戌朔(8月25日)。
    十二月,己巳(廿九日,2月16日),改元中平。赦天下。
    漢·中平二年乙丑(185)
    正月,辛未朔(2月18日)。
    漢·中平三年丙寅(186)
    
    正月,乙丑朔(2月7日)。
    五月,壬辰晦(7月4日),日食。
    漢·中平四年丁卯(187)
    正月,己未朔(1月27日)。
    閏四月,戊午朔(5月26日)。
    漢·中平五年戊辰(188)
    正月,癸未朔(2月15日)。
    二月,有星孛于紫宮。
    三月,劉焉為益州牧。
    太常劉焉見天下多亂,王室多故,進言:“四方兵寇,由刺史威輕,既
不能進,且用非其人,以致離叛。宜改置牧伯,選清名重臣以居其任!毖
內心欲求交趾牧,侍中董扶(廣漢人)私謂焉道:“京師將亂,益州分野有天
子氣。”焉乃更求益州。會益州刺史卻儉賦斂煩擾,謠言遠聞,而耿鄙、張
懿皆為盜所殺,朝廷遂從焉議,選列卿、尚書為州牧,各以本秩居任。以劉
焉為益州牧。董扶及太倉令趙韙皆棄官,隨焉入蜀。
    五月,劉焉徙治綿竹(今黃許)。
    益州馬相、趙祗等起兵綿竹,自號“黃巾”,殺刺史卻儉,進擊巴和犍
為郡。旬月之間,廣漢、巴、犍為三郡皆受其侵擾,有眾數萬,自稱天子。
州從事賈龍率吏民攻馬相等,數日破走,龍乃選吏卒迎劉焉。焉徙治綿竹,
撫納離叛,務行寬惠,以收人心。
    漢·光熹元年己巳(189)
    正月,戊寅朔(2月4日)。
    四月,丙午朔(5月3日),日食。丙辰(十一日,5月13日)靈帝崩于嘉
德殿(年34歲)。時蹇碩在側,欲誅何進而立董侯協。使人迎何進,欲與謀
事,進即往,碩司馬潘隱與何進故交,迎而目之,進驚,馳疾歸營,引兵入
屯百郡邸,稱疾不入。戊午(十三日,5月15日)皇子辯即皇帝位,年十四,
太后臨朝,改元光熹。赦天下,封弟協為勃海王。以后將軍袁隗為太傅,與
大將軍何進參錄尚書事。進秉政,陰窺誅蹇碩;①S中郎將袁紹勸何進誅宦
官。進以袁氏乃累世貴寵,紹與從弟虎賁中郎將術為豪杰所歸,信用之。復
博征智謀之士何為北軍中候、荀攸為黃門侍郎、鄭泰為尚書等二十余人,
與同腹心。蹇碩疑不自安,與中常侍趙忠、宋典等書曰:“大將軍兄弟秉國
專朝,今與天下黨人謀誅先帝左右,掃滅我曹,但以碩典禁兵,故且沈吟。
今宜共閉上,急捕誅之!敝谐J坦鶆,與何進是同郡人為太后及何進之
貴幸,故親于何進,與趙忠等議,不從碩計,而以書示何進。庚午(廿五日,
5月27日)何進使黃門令誅碩,悉領其屯兵。
    七月,徙勃海王協為陳留王。
    八月,戊辰(廿五日,9月22日),何進入長樂宮,白太后,請盡誅諸
常侍。中常侍張讓、段相謂道:“大將軍稱疾,不臨喪,不送葬,今忽入
省,此意何為?竇氏事竟復起邪?”使潛聽,盡聞其語。乃率其黨數十人持兵
刃自側闥入,伏省戶下,進出,因詐和太后詔召進,入坐省。讓等詰進道:
“天下憒憒,亦非獨我曹罪也。先帝嘗與太后不快,幾至成敗,我曹涕泣救
解,各出家財千萬為禮,和悅上意,但欲托卿門戶耳。今乃欲滅我曹種族,
不亦太甚乎!”于是尚方監渠穆拔劍斬進于嘉德殿前。中黃門以何進頭擲出
道:“何進謀反,已伏誅矣!”何進部將吳匡、張璋聞何進被害,與袁術共攻
南宮青瑣門,焚之。讓等入白太后,言大將軍兵反,燒宮室,攻尚書闥。因
將太后、少帝及陳留王,劫省內官屬,從復道走北宮。袁紹與叔父袁隗矯詔
召樊陵、許相斬之。紹與何苗引兵屯朱雀闕下,捕得趙忠等斬之。吳匡等素
怨苗不與何進同心,又疑其與宦官通謀,乃與董卓弟攻殺苗。紹遂閉北門,
勒兵捕宦者,皆殺之,凡二千余人。庚午(廿七日,9月24日),張讓、段
將少帝及陳留王數十人出谷門,夜至小平津,公卿無得從者,唯尚書盧植,
河南中部掾閔貢夜至河上。貢厲聲責讓等道:“今不速死,吾將殺汝。”因手
劍斬數人。讓等惶怖,叩頭向帝再拜辭道:“臣等死,陛下自愛!”遂投河而
死。貢扶帝與陳留王夜步逐螢光南行,得民家露車,共乘之,至雒舍。辛未
(廿八日,9月25日)少帝獨乘一馬,陳留王與貢共乘一馬,從雒舍南行,
公卿稍有至者。董卓至顯陽苑,見遠火起,知有變,引兵急進。未明,至城
西,聞帝在北,因與公卿迎少帝于北芒阪下。少帝見卓兵卒至,恐怖涕泣。
群公謂卓道:“有詔卻兵!弊康溃骸肮葹閲蟪,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國
家播蕩,何卻兵之有。”卓與少帝語,語不可解;與陳留王語,問亂由起,
王稱,自初至終,無所遺失。卓大喜,以陳留王賢,且為董太后所養,卓自
以與太后同宗,遂有廢立之意。是日,少帝還宮,赦天下,改光熹為昭寧。
失傳國璽,余璽皆得。癸酉晦(9月27日)卓大會百僚,奮首而言道:“皇帝
弱,不可以奉宗廟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陳留王,何如?”
公卿皆惶恐,莫敢對。卓又言道:“昔霍光定策,延年按劍。有敢沮大議,
皆以軍法從事。”坐者震動。尚書盧植獨道:“昔太甲既立不明,昌邑罪過千
余,故有廢立之事。今上富于春秋,行無失德,非前事之比!弊看笈,罷
坐。將殺植,蔡邕為之請,議郎彭伯亦諫卓道:“盧尚書海內大儒,人之望
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弊磕酥,但免植官,植遂遁隱上谷。卓以廢立
議示袁隗,隗報如議。
    九月,甲戌朔(9月28日),卓復會群僚于崇德前殿,脅太后策廢少帝
道:“皇帝在喪,無人子之心,威儀不類人君,今廢為弘農王,立陳留王協
為帝!痹蠼馍俚郗t綬,以奉陳留王,扶之下殿,北面稱臣,太后鯁涕,
群臣含悲,莫敢言者。遷太后于永安宮,改年號昭寧為永漢。
    十一月,董卓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十二月,詔除光熹、昭寧、永漢三年號,復稱中平六年。
    閏十二月,壬申朔(1月24日)。
    漢·初平元年庚午(190)
    
    正月,壬寅朔(2月23日)。辛亥(初十,3月3日)改元初平。
    二月,癸酉(初三,3月7日),董卓鴆殺弘農王辯。丁亥(十七日,4
月9日)車駕西遷長安。
    三月,乙巳(初五,4月27日)車駕入長安,時董卓未至,朝政皆委之
王允。戊午(十八日,5月10日)董卓殺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及家族五十余
口。
    五月,董卓壞五銖,更鑄小錢。
    漢·初平二年辛未(191)
    正月,丙申朔(2月12日)。
    十月,劉璋入蜀。
    劉焉在益州陰圖異計。沛人張魯,自祖父陵以來世為“五斗米道”,客
于蜀。魯母以鬼道常往來于焉家,焉乃以魯為督義司馬,以張修為別部司馬,
與合兵漢中太守蘇固,斷絕斜谷閣道,殺漢使。焉上書言:“米賊斷道,不
得復通”。又托他事殺州中豪強王咸、李權等十余人,以立威刑。犍為太守
任岐及校尉賈龍由之起兵攻焉,焉擊殺之。焉意漸盛,作乘輿車具千余乘。
劉表上言:“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論。時焉子范為左中郎將,誕為
治書御史,璋為奉車都尉,皆從獻帝在長安,惟小子別部司馬瑁素隨焉。獻
帝乃使璋入蜀曉喻焉,焉留璋于蜀,不遣歸。
    漢·初平三年壬申(192)
    正月,庚寅朔(2月1日)。
    四月,己巳(十一日,5月10日),呂布殺董卓于北掖門內。
    閏八月,丁亥朔(9月25日)。
    漢·初平四年癸酉(193)
    正月,甲寅朔(2月19日),日食。
    十月,有星孛于天市。
    漢·興平元年甲戌(194)
    正月,己酉朔(2月9日)。改元興平。辛酉(十三日,2月21日),赦天
下。
    二月,劉焉遷益州及廣漢郡治雒(今廣漢市)。
    六月,乙巳晦(8月4日),日食。
    十二月,劉焉遷益州治成都,病卒,劉璋領益州牧。
    初,馬騰攻李之后,劉焉之子范、誕皆戰死。議郎龐羲素與焉善,乃
將焉諸孫入蜀。會天火燒雒城,焉徙治成都,疽發背而卒。州中大吏趙韙等
貪焉子璋溫厚仁慈,共上璋為益州刺史,詔扈瑁為刺史。會璋將沈彌、婁發、
甘寧反,擊璋,不勝,走入荊州。乃詔璋為益州牧。璋以趙韙為征東中郎將,
率眾擊劉表,屯朐。
    漢·興平二年乙亥(195)
    正月,癸卯朔(1月29日)。
    閏五月,辛未朔(6月26日)。
    漢·建安元年丙子(196)
    正月,丁卯朔(2月17日)。
    漢·建安二年丁丑(197)
    正月,辛酉朔(2月5日)。
    漢·建安三年戊寅(198)
    正月,丙辰朔(1月26日)。
    閏二月,乙卯朔(3月26日)。
    漢·建安四年己卯(199)
    正月,庚辰朔(2月14日)。
    漢·建安五年庚辰(200)
    正月,甲戌朔(2月3日)。
    九月,庚午朔(9月26日),日食。
    十月,辛亥(十二日,11月6日),有星孛于大梁。
    閏十月,乙巳朔(11月24日)。
    十二月,張魯反劉璋,東州兵作亂,三蜀皆響應。
    張魯以劉璋懦,不復承順,襲殺別部司馬張修而并其眾。璋怒,殺魯
母及其弟。魯遂據漢中,與璋為敵。璋遣中郎將龐羲擊之,不克。璋以羲為
巴郡太守,屯閬中以御魯,羲輒召漢昌民為兵,或構羲于璋,璋疑之。趙
韙數諫不從,亦怨恨。初,南陽、三輔民流入益州數萬家,劉焉悉收之為兵,
名曰東州兵。璋性寬柔,無威略,東州人侵擾舊民,璋亦不能禁。趙韙素得
人心,因益州士民之怨,遂作亂,引兵數萬攻璋。厚賂荊州劉表,與之連和。
蜀郡、廣漢、犍為三郡皆響應之。
    漢·建安六年辛巳(201)
    正月,戊戌朔(2月21日)。
    二月,丁卯朔(3月22日)。
    九月,趙韙敗,被劉誅。
    趙韙圍劉璋于成都。東州人恐見誅滅,相與力戰,韙遂敗退,追至江州
殺之。龐羲懼,遣程祁宣喻其父、漢昌令程畿,索兵。畿道:“郡合部曲,
本不為亂,縱有讒諛,要在盡誠,若遂懷異志,不敢聞命!濒烁蛊钫f之,
畿道:“我受牧恩,當為盡節,汝為郡吏,自宜效力。不義之死,有死不為。”
羲怒,使人謂其父畿道:“不從太守,禍將及家。”畿道:“樂羊食子,非無
父子之恩,大義然也。今雖羹祁以賜畿,畿啜之。”羲乃厚謝于璋。璋擢畿
為江陽太守。朝廷聞益州亂,徵璋,不至。
    張魯以鬼道教民,使病者自首其過,為之祈禱。實無益于治病,然小人
昏愚,競共事之。犯法者,三原而后乃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
皆樂之,流移寄其地者,不敢不奉其道。后遂襲取巴郡。朝廷力不能及征,
遂就寵魯為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通貢獻而已。
    漢·建安七年壬午(202)
    正月,壬辰朔(2月10日)。
    漢·建安八年癸未(203)
    正月,丁亥朔(1月31日)。
    閏六月,甲申朔(7月27日)。
    漢·建安九年甲申(204)
    正月,庚戌朔(2月18日)。
    十月,有星孛于東井。
    漢·建安十年乙酉(205)
    正月,乙巳朔(2月7日)。
    十二月,秘書監、侍中荀悅上《申鑒》。
    時,政在曹氏,天子恭己,悅志在獻替,而謀無所用,故作是書。其略
云:“為政之術先屏四患,乃崇五政。偽亂俗,私壞法,放越軌,奢敗制,
四者不除,則政末由行矣,是謂四患。興農桑以養其生;審好惡以正其俗;
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備以秉其威;明賞罰以統其法;是謂五政。人不畏死,
不可懼以罪。人不樂生,不可勸以善。故在上者,先豐民財以定其志,是謂
養生。善惡要乎功罪,毀譽效于準驗,聽言責事,舉名察實,無或詐偽以蕩
眾心。故俗無奸怪,民無淫風,是謂正俗。榮辱者,賞罰之精華也,故禮教
榮辱以加君子,化其情也。桎梏鞭撲以加小人,化其形也。若教化之廢,推
中人而墜于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納于君子之涂,是謂章化。在上
者必有武備以戒不虞,安居則寄之內政,有事則用之軍旅,是謂秉威。賞罰,
政之柄也。人主不妄賞,非愛其財也,賞妄行,則善不勸矣;不妄罰,非矜
其人也,罰妄行,則惡不懲矣。賞不勸,謂之止善;罰不懲,謂之縱惡。在
上者能不止下為善,不縱下為惡,則國法立矣。是謂統法。四患既獨,五政
又立,行之以誠,守之以固,簡而不怠,疏而不失,垂拱揖讓,而海內平矣!
    漢·建安十一年丙戌(206)
    正月,己亥朔(1月27日)。是月,有星孛于北斗。
    閏三月,戊辰朔(4月26日)。
    漢·建安十二年丁亥(207)
    正月,癸亥朔(2月15日)。
    十月,辛卯(初三,11月10日),有星孛于鶉尾。
    是歲,襄陽司馬徽薦諸葛亮于劉備。
    初,瑯邪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知許也。惟
潁川徐庶與崔州平謂之信然。
    劉備在荊州,訪士于襄陽司馬徽;盏溃骸叭迳资浚M識時務,識時
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芻!眰鋯枮檎l?徽道:“諸葛孔明、龐士
元也!毙焓妭溆谛乱,備器之。庶謂備道:“諸葛孔明,臥龍也,將軍豈
愿見之乎?”備道:“君與俱來!笔溃骸按巳丝删鸵,不可屈致也,將軍宜
枉駕顧之。”備由是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道:“漢室傾頹,奸臣竊命,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
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道:“今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
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
可與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也。益州險塞,沃野千里,
天府之土。劉璋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撫和戎、越,
結好孫權,內修政治,外觀時變,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眰涞溃骸吧!”
于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不悅,備解之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
水也。愿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司馬徽,清雅有知人之鑒。同縣龐德
公素有重名,徽兄事之。諸葛亮每至德公家,獨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德
公從子統,少時樸鈍,未有識者,惟德公與徽重之。德公嘗謂孔明為臥龍,
士元為鳳芻,德操為水鑒。故德操與劉備語而稱之。
    漢·建安十三年戊子(208)
    正月,丁巳朔(2月4日)。
    十月,癸未朔(10月27日),日食。
    十二月,益州別駕張松勸州牧劉璋與劉備結交。
    益州牧劉璋聞曹操克荊州,遣別駕張松致敬于操。松為人放蕩,身材短
小,然識達精果。操時已定荊州,走劉備,不復存錄松。主簿楊修白操辟松,
操不納。松以此怨,歸,勸劉璋與操絕,與劉備相結,璋從其言。
    閏十二月,壬子朔(1月24日)。
    漢·建安十四年己丑(209)
    正月,辛巳朔(2月22日)。
    漢·建安十五年庚寅(210)
    正月,丙子朔(2月12日)。
    二月,乙巳朔(3月13日),日食。
    漢·建安十六年辛卯(211)
    正月,庚午朔(2月1日)。
    閏八月,丙寅朔(9月25日)。
    十二月,劉備入益州抵涪。
    劉璋聞曹操遣鐘繇向漢中,心懷恐懼。張松因說璋道:“曹公兵無敵于
天下,若因張魯之資以取蜀土,誰能御之。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
仇,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
今州中諸將龐羲、李異等,皆恃功驕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則敵攻其外,
民攻其內,必敗之道。”璋以為然,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備。主簿巴西人黃權
諫道:“劉左將軍有驍名,今請到,若以部曲待之,則不滿其心,若以賓客
禮待,則一國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不若閉境以待
時清。”璋不聽,出權為廣漢長,從事廣漢人王累,自倒懸于州門以諫,璋
一無所納。法正,扶風人,為劉璋軍議校尉,璋不能用,為州中僑客所鄙,
正邑邑不得志。益州別駕張松與正善,自負其才,忖璋不足與有為,常竊太
息。松勸璋結劉備,璋道:“誰可使?”松乃舉薦法正。璋使正往,正辭謝,
佯為不得已而行。還,與松說備有雄略,密謀奉之為州主。
    法正至荊州,陰獻策于劉備道:“以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松
乃州之股肱,響應于內。以取益州,猶反掌也!眰湟晌礇Q。龐統言于備道:
“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孫車騎,北有曹操,難以得志。今益州戶口百
萬,土沃財富,誠得以為資,大業可成!眰涞溃骸敖裰概c吾為水火者,曹操
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
可成耳。今以小利而失信義于天下,奈何?”統道:“亂離之時,固非一道所
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順守,古人所貴。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國,何負
于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眰湟詾槿。乃留諸葛亮、關羽守荊州,以趙
云領留營司馬,備將數萬人入益州。孫權聞備西上,遣舟迎妹歸吳,而孫夫
人欲將阿斗還吳,趙云、張飛勒兵截江,乃得還。
    劉璋敕沿江在所供奉劉備,備入蜀境如歸,前后贈饋以巨億計。備至巴
郡,巴郡太守嚴顏拊心嘆道:“此所謂‘獨坐窮山,放虎自衛’者也!眰渥
江州北由墊江水詣涪。璋率步騎三萬余人,車乘帳幔,精光耀日,往會之。
張松令法正白備,便于會襲璋。備道:“此事不可倉卒!饼嫿y道:“今因會
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眰涞溃骸俺跞胨麌餍盼粗,此不
可。”璋推備行大司馬,領司隸校尉。備亦推璋行鎮西大將軍,領益州牧。
所將吏士,更相之適,歡飲百余日。璋增備兵,厚加資給,使擊張魯,又令
督白水軍。備并軍三萬余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璋還成都,備北去葭
萌,未即討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
    漢·建安十七年壬辰(212)
    正月,甲午朔(2月20日)。
    六月,庚寅晦(8月14日),日食。
    十二月,有星孛于五諸侯(五諸侯星在東井北)。
    是月,劉備進據涪城。
    劉備在葭萌,龐統謂劉備道:“今陰選精兵,晝夜兼程,徑襲成都,劉
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乃上計。楊懷、高沛乃璋
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反荊州。將軍遣
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并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
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
此為中計。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為下計。若沈吟不去,將致
大困,不可久矣!眰淙黄渲杏。備貽璋書云:“孫氏與孤本為唇齒,而關羽
兵弱,今不往救,則曹操必取荊州,轉侵州界,其憂甚于張魯。魯自守之賊,
不足慮!币蚯笠嫒f兵及資糧,璋但許兵四千,其余皆給半。備因激怒其眾
道:“吾為益州征強敵,師徒勤瘁,而積財吝賞,何以使士大夫死戰乎!”張
松書與備及法正道:“今大事垂立,如何釋此去乎!”松兄廣漢太守張肅,恐
禍及己,因發其謀。于是璋收斬松,敕關戌諸將文書皆勿得與劉備關通。備
大怒,召璋白水軍督楊懷、高沛,責以無禮,斬之。勒兵徑至關頭,并其兵,
進據涪城。
    漢·建安十八年癸巳(213)
    
    正月,戊子朔(2月8日)。
    五月,劉備攻占綿竹,進圍雒城。
    益州從事鄭度(廣漢人)聞劉備舉兵,謂劉璋道:“左將軍旋軍襲我,兵
不滿萬,士眾未附,軍無輜重,野谷是資,其計莫若盡遷巴西及梓潼之民于
涪水以西,其倉廩野谷,一皆燒除,高壘深溝,靜以待之。彼至請戰,勿許。
久無所資,不過百日,必將自走,走而擊之,此必擒!眲渎劧鴲褐,以
問法正。正道:“璋終不能用,無憂!辫肮^其群下道:“吾聞拒敵以安民,
未聞動民以避敵。”璋不用鄭度計。遣劉、冷倉、張任、鄧賢、吳懿等拒
備,兵敗,退保綿竹。懿詣備軍降。璋復遣護軍李嚴(南陽人)、費觀(江夏
人)督綿竹諸軍。嚴、觀亦率其眾降于備。備軍益強,分遣諸將平定下屬縣。
劉、張任與璋子循退守雒城,任勒兵出戰于金雁橋,軍敗,任死。
    漢·建安十九年甲午(214)
    正月,癸未朔(1月29日)。
    閏四月,諸葛亮、張飛、趙云將兵入蜀。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云將兵溯江西上克巴東。至江州,擒
巴郡太守嚴顏,飛呵顏道:“大軍既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顏答道:“卿
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飛怒,令左右牽出斬
之,顏容止不變道:“斫頭便斫頭,何為怒邪!”飛壯而釋之,引為賓客。分
遣趙云從外水(即今沱江)定江陽、犍為,飛定巴西(閬中市)、德陽(今遂寧
市)。
    劉備圍雒城且一年,龐統為流矢所中,卒。法正箋與劉璋,陳形勢強弱,
且道:“左將軍從舉兵以來,舊心依依,實無薄意。愚以為可圖變化,以保
尊門!辫安淮稹v贸菨,備進圍成都。諸葛亮、張飛、趙云引兵來會。
    五月,劉備入成都,自領益州牧。
    馬超知張魯不足與共事,又魯將楊昂等數害其能,超內懷於邑。備使建
寧督郵李恢往說之,超遂從武者入氐中,密書請降于備。備使人止超,而潛
以兵資之。超至;令屯城北,城中震怖。備圍成都數十日,使從事中郎簡雍
(涿郡人)入說劉璋。時城中尚有精兵三萬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戰。
璋言:“父子在州二十余年,無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戰三年,肌膏草野者,
以璋故,何心能安!彼扉_城,與簡雍同輿出降,群下莫不流涕。備遷璋于
公安,盡歸其財物,佩振威將軍印綬。
    備入成都自領益州牧。大饗士卒。以軍師中郎將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益
州太守。董和(南郡人)為掌軍中郎將,署左將軍府事。偏將軍馬超為平西將
軍。軍議校尉法正為蜀郡太守、楊武將軍。裨將軍黃忠(南陽人)為討虜將軍。
從事中郎麋竺為安漢將軍。簡雍為昭德將軍。孫乾(北海人)為秉忠將軍。廣
漢長黃權為偏將軍。許靖(汝南人)為左將軍長史。龐羲為司馬。李嚴為犍為
太守。費觀為巴郡太守。伊籍(山陽人)為從事中郎。劉巴(零陵人)為西曹掾。
彭(廣漢人)為益州治中從事。以涪人尹默為勸學從事。王甫(字國山,
妻阝縣人)為綿竹令,遷荊州議曹從事。李邵(字永南,妻阝縣人)為益州
書佐部從事。李福(字孫德涪縣人)為書佐,遷西充國長、成都令。李朝(字
偉南妻阝縣人)郡功曹,舉孝廉臨邛令,入為別駕從事。
    初,董和在郡,清儉公直,為民夷所愛信,蜀中推為循吏,故備舉而用
之。劉備自新野奔江南,荊楚之士從之如云,而劉巴獨北詣曹操。操辟為掾,
遣招納長沙、零陵、桂陽。會劉備略有三郡,巴事不成,欲由交州道返京師。
時諸葛亮在臨蒸,以書召之,巴不從,備深以為恨。巴遂自交趾入蜀依劉璋。
及璋迎備,巴諫道:“備乃雄人,入必為害。”既入,巴復諫道:“若使備討
張魯,是放虎于山林。”璋不聽,巴閉門稱疾。備攻成都,令軍中道:“有害
巴者,誅及三族!奔暗冒,甚喜。時,益州郡縣,皆望風景附,獨黃權閉
城堅守,須璋稽服,乃降。董和、黃權、李嚴等本劉璋之所授用之人;吳懿、
費觀等璋之姻親;彭,璋所擯棄之人;劉巴,宿昔所忌恨;備皆處以顯任,
盡其器能,有志之士,無不競勸,益州之民,是以大和。初,劉璋以許靖為
蜀郡太守。成都將潰,靖謀逾城降備,備以此薄之不用。法正道:“天下有
獲虛譽而無實者,許靖也。然今主公始創大業,天下之人,不可戶說,宜加
敬重,以慰遠近之望。”備乃禮用之。
    六月,行直百錢。設梓潼郡。
    圍成都之時,備與眾約:“若事定,府庫百物,孤無預焉!奔翱顺啥,
士眾舍干戈而赴諸庫藏,競取貨物。軍用不足,備甚憂。劉巴道:“此易耳。
鑄直百錢,平抑物價,令吏為官市。”備從其言,數月之間,府庫充實。蜀
鑄之直百錢,文曰:“直百”。亦有勒為五銖者,大小稱兩如一,并徑七分,
重四銖。時議者欲以成都名田宅分賜諸將。趙云道:“霍去病以匈奴未滅,
無以為家。今國賊非匈奴,未可安。須天下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
宜。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其安居復業,然后可役調,得
其歡心,不宜奪之以私所愛!眰鋸钠溲浴
    初,備襲劉璋,留霍峻(南郡人)以中郎將守葭萌城。張魯遣楊昂誘峻,
求共守城。峻道:“小人頭可得,城不可得!卑耗送。后劉璋將扶禁、向存
等率萬余人由閬水上,圍攻葭萌且一年。峻城中兵僅數百人,伺其殆隙,選
精銳出擊,大破之,斬存。備定益州,乃分廣漢郡置梓潼郡,領梓潼、涪、
漢壽(即葭萌)、白水、漢德五縣。以霍峻為梓潼太守。
    法正內為謀主,外統都畿,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
己者數人;蛑^諸葛亮道:“法正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绷恋溃
“主公之在公安,北畏曹操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變生肘腋。
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復制。如何禁止孝直,使不得少行其意
邪!”
    諸葛亮佐備治蜀,頗尚嚴峻,人多怨嘆。法正謂亮道:“昔高祖入關,
約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據一州,初有其國,未垂惠撫。且
客主之義,宜相降下,愿緩刑弛禁以慰其望。”亮道:’君知其一,未知其二。
秦以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濟。劉璋
弱,自焉以來有累世之恩,文法羈縻,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
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
恩竭則慢。所以致敝,實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
爵加則知榮。榮恩并濟,上下有節,為治之要,于斯而著!
    劉備以蔣琬(零陵人)為廣都長。備嘗游觀至廣都,見琬眾事不治,時又
沉醉。備大怒,將加罪戮。諸葛亮請求道:“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
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眰溲啪戳粒瞬患
罪,但免官而已。
    漢·建安二十年乙未(215)
    正月,丁未朔(2月17日)。
    漢·建安二十一年丙申(216)
    正月,辛丑朔(2月6日)。
    五月,己亥朔(6月3日),日食。
    漢·建安二十二年丁酉(217)
    正月,乙未朔(1月25日)。
    閏正月,乙丑朔(2月24日)。
    十月,劉備率師進兵漢中。
    曹操降張魯而有漢中。法正謂劉備道:“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
不因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屯守,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乃力不
足,必其內有憂逼。今淵與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以討必能克?酥
之日,廣農積谷,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
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予我,時不可失!眰
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遣張飛、馬超、吳蘭等屯下辯。曹操遣都護將
軍曹洪拒之。
    漢·建安二十三年戊戌(218)
    正月,己未朔(2月13日)。
    三月,有星孛于東方。
    四月,妻阝縣人馬秦、高勝等起事于妻阝,聚部伍數萬人,進至資
中縣。時先主劉備在漢中,犍為太守李嚴不更發兵,率郡將士卒五千人討之,
斬馬秦、高勝等首。黨羽散,悉復其民籍。
    漢·建安二十四年己亥(219)
    正月,甲寅朔(2月3日)。是月,黃忠陣斬夏侯淵于定軍山。
    二月,壬子晦(4月2日),日食。
    五月,劉備定漢中。
    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立子禪為王太子。擢牙門將軍魏延(義陽人)
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以鎮漢川。備還成都,以許靖為太傅,法正為尚
書令,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后將軍。
    閏十月,己酉朔(11月25日)。
    十二月,關羽及子平遇難于麥城章鄉。
    漢·延康元年庚子(220)
    正月,戊寅朔(2月22日)。改元延康。
    二月,丁未朔(3月22日)。日食。
    四月,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置中正,以賢德有識鑒者為之,區別人
物,第其高下。九品中正自此始。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
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十月,漢獻帝禪位于魏王曹丕。國號魏。
    十一月,奉漢獻帝為山陽公。
    是歲,漢中王劉備令自成都至白水,沿金牛道起館舍,筑亭障凡四百余。   
   
版權所有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杂多县| 禄丰县| 威远县| 临泽县| 壤塘县| 乐业县| 合山市| 乡宁县| 新宁县| 苗栗县| 嘉峪关市| 五大连池市| 通渭县| 大安市| 青冈县| 贡觉县| 肥乡县| 界首市| 平昌县| 苏尼特右旗| 固始县| 胶南市| 石林| 横峰县| 鸡东县| 虞城县| 怀集县| 阿坝| 舞阳县| 南岸区| 简阳市| 神农架林区| 新化县| 新密市| 珠海市| 祁连县| 庆云县| 霍城县| 高淳县| 岳阳县| 兴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