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上中下冊)
十三所高等院!吨袊膶W史》編寫組編,1979年7月至12月出版,大32開。
本書協作編寫單位和執筆人是:南充師院楊世明、牟家寬、周子瑜、李孝中、
鄭臨川;揚州師院李廷先、孫龍父、黃進德、徐沁君;安徽勞大臧維熙;徐州師院
鄭云波、吳汝煜、王進珊,余明俠、朱宏恢;杭州大學吳熊和、平慧善;浙江師院周舸岷、陳蘭村;南京師院金啟華、陳美林、孫望、鐘陵;江蘇師院吳企明、張永鑫;江西師院朱安群、周德范、胡守仁;安徽大學李漢秋;吉林大學殷義祥、喻朝剛、肖善田;安徽師大劉清渭、吳幼源、黃秉澤、趙慶元、朱彤;南京大學王立興
。參加本書通稿工作的同志是:金啟華、臧維熙、李廷先、朱安群、王立興。臧維熙側重上古到魏晉南北朝一段;李廷光、朱安群側重隋唐五代到宋一段;王立興側
重元、明、清到近代一段;金啟華通閱全稿。
本書內容上起春秋以前的文學,下迄近代文學,共分十編,五十一章,一百七
十一節。在編寫的過程中,作者力圖完整、準確地理解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
想,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對我國古代文學的發展過程
和作家作品,給予恰當的闡述和評價。
目次:
第一編 春秋以前的文學(每編開關“概述”略):一、上古歌謠和神話傳
說,二、《詩經》,三、春秋以前的散文。
第二編 戰國文學:一、歷史散文,二、諸子散文,三、偉大的愛國詩人屈
原。
第三編 秦漢文學 一、秦漢散文,二、偉大的散文家司馬遷和《史記》,
三、漢賦,四、漢代樂府及文人五言詩。
第四編 魏晉南北朝文學:一、“三曹”和建安詩人,二、正始太康詩人與
陶淵明,三、南北朝詩文,四、小說,五、南北朝樂府民歌,六、文學批評。
第五編 隋唐五代文學:一、唐前期詩人,二、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
三、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四、白居易和新樂府運動,五、唐后期詩人,六、
韓愈柳宗元和古文運動,七、唐代傳奇,八、唐五代詞。
第六編 宋和遼金文學:一、蘇軾及北宋詩文,二、蘇軾及北宋詞人,三、
陸游,四、南宋其他詩人,五、辛棄疾,六、南宋其他詞人,七、宋話本,八、元
好問和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
第七編 元代文學:一、偉大的戲劇家關漢卿,二、王實甫的《西廂記》,
三、元雜劇的其他作家作品,四、散曲和詩歌,五、南戲。
第八編 明代文學:一《三國志演義》,二、《水滸傳》,三、《西游記》,
四、湯顯祖與《牡丹亭》,五、時代的擬話本,六、明代詩文。
第九編 清代文學:一、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二、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三、偉大的現實主義小說《紅樓夢》,四、清代戲劇,五、清代詩文。
第十編 近代小說:一、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時期的文學,二、戊戌變法前
后的文學,三、辛亥革命前后的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