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著,岳麓書社1986年1月影印本,大32開,478頁,定價4.15元。遼寧大學中文系藏。
本書1928年6月新月書店初版,24開,精平裝兩種,正文478頁,"序"、"目"各16頁,"引子"7頁,"勘誤"6頁,約200千字。至1933年2月印行六版。
1934年10月商務印書館再版,1938年5月四版,408頁。1969年臺灣"胡適紀念館"重印本書時,
還附上影印的補訂(見日文《中國學藝大事典》)。
本次影印本是根據1928年上海新月書店初版(上卷)本影印。
本書分兩編,第一編唐以前,從一章到十章,第二編是唐朝(上),從十一章到十六章,卷前是"引子"。本書用現代科學方法對我國的白話文學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總結,對各個領域的白話文學均有闡述。
目次:
引子──我為什么要講白話文學史呢。
第一編
唐以前:一、古文是何時死的,二、白話文學的背景,三、漢朝的民歌,四、漢初的散文,五、漢末魏晉的文學,六、故事詩的起來,七、南北新民族的文學,八、唐以前三百年中的文學趨勢,九、佛教的翻譯文學(上),一○、佛教的翻譯文學(下)。
第二編
唐朝(上)。一一、唐初的白話詩,一二、八世紀的樂府新詞,一三、歌唱自然的詩人,一四、杜甫(專門一章),一五、大歷長慶間的詩人,一六、元稹白居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