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
朱東潤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新一版,大32開,340頁,256千字,定價1.20元。遼寧大學中文系藏I206.09/2543。
本書初稿成于1932,1937年三易其稿,同年秋付印,因戰事,印成一半而中輟。翌春作才隨武漢大學西遷,后經葉圣陶等提議將二稿、三稿之各半合并印就本書。1944年1月開明書店印行初版(土紙本),1946年9月再版,1947年4月三版,24開本,400頁,約290千字。1957年12月古典文學出版社重版,增加“后記”一篇,340頁,定價1.20元。
這次重印,只訂正一些錯字,沒有作其他的更改,基本上還保持原來的面貌。本書系統介紹了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各個時期的主要文學批評家論詩、論文、論詞、論戲劇、論小說等觀點。它起自孔孟,迄清末陳廷焯,或一人一章,或數人一章,共七十六章,基本上反映出中國文學批評史的發展概況。
目次:
一、緒言。二、孔子孟子荀子及其他家。三、詩三百五篇及詩序。四、西漢之文學批評。五、東漢之文學批評。六、建安時代之文學批評。七、陸機、陸云。八、皇甫謐、左思摯虞、附李充。九、葛洪。一○、范曄、蕭子顯、附裴子野。一一、沈約。一二,劉勰。一三,鐘嶸。一四,蕭統、蕭綱、蕭繹。一五,顏之推。一六,隋代之文學批評及《文中子》。一七,唐初史家之文學批評。一八,劉知幾。一九,初唐及盛唐時代之詩論。二○,白居易、元稹。二一,韓愈。二二,柳冕、柳宗元、李翱、皇甫、李德裕。二三,司空圖、附唐人論詩雜著。二四,歐陽修、曾鞏。二五,王安石、蔡條、葉夢得。二六,蘇軾、蘇轍、張耒。二七,黃庭堅。二八,陳師道、范溫。二九,呂本中、韓駒。三○,張戒。三一,楊萬里、姜夔、陸游。三二,葉適。三三,朱熹、附道學家文論。三四、自詩本文至詩集傳。三五、嚴羽。三六,劉克莊。三七,晁補之、李清照、黃升。三八,沈義父、張炎。三九,方回。四○,元好問。四一,貫云石、周德清、喬吉。四二,高柄。四三,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附李東陽。四四,楊慎。四五,謝榛、王世貞。四六,唐順之、茅坤。四七,歸有光及“州晚年家論”。四八,徐渭、臧懋循、沈德符。四九,呂天成、王驥德。五○,袁宏道。五一,鐘惺、譚元春。五二,錢謙益。五三,馮班。五四,陳子龍、吳偉業。五五,黃宗羲。五六,王夫之、顧炎武。五七,侯方域、魏禧。五八,毛奇齡、朱彝尊。五九,王士稹。六○,吳喬、趙執信。六一,葉燮。六二清初論詞諸家。六三,金人瑞。六四、李漁。六五,方苞、劉大魁。六六,姚鼐、劉開。六七,紀昀。六八,沈德潛。六九,袁枚。七○,趙翼。七一,章學誠。七二,阮元。七三,惲敬。七四,張惠言、周濟。七五,曾國藩。七六,陳廷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