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批評
方孝岳著,香港南國出版社出版,32開,160頁。另有三聯書店1986年12月出版,大32開,228頁,有肖像,定價1.55元。北京圖書館藏I206.2/184.287。
本書1934年上海世界書局出版初版。全書分四十五個專題,對中國歷代最有影響、最有特色的文學批評家,作了系統的、客觀的,忠實的研究和分析。
目次:
導言。一、尚書中最早的詩的欣賞談,二、周禮分別詩的品類,三、吳季札的詩史觀,四、左傳的詩本事,五、古時對于理論文和“行人”辭令的批評,六、孔門的詩教,七、三百篇后騷賦代興的時候的批評,八、司馬相如論賦家之心,九、揚雄與文章法度,一○、揚雄桓譚的文章不朽觀,一一、王充論創作的文學,一二、魏文帝與論里的文氣說,一三、陸機文賦注重文心的修養,一四、執虞的流別論,一五、昭明文選發揮文學的“時義”,一六、沈約的聲律和文章三易,一七、發揮“文德”之偉大是劉勰的大功,一八、單刀直入開唐宋以后論詩的風氣的詩品,一九、從治世之音說到王通刪詩,二○、別載偽體的杜甫,二一、蓄道德而后能文章是韓愈眼中的根本標準,二二、白居易的諷諭觀和張為的詩人主客圖,二三、可以略見晚唐人的才調觀的本事詩和才調集,二四、標舉味外之味的司空圖,二五、西昆家所欣賞的是“寓意深妙清峭感愴”,二六、晏殊對于富貴風趣的批評,二七、歐陽修文外求文的論調,二八、歐陽修和梅圣俞同心愛賞“深遠閑談”的作風,二九、邵康節的忘情論,三○、宋人眼中老杜的詩律和江西宗派圖,三一、宋朝幾部代表古文家的文學論的總集,三二、針對江西派的滄浪詩話,三三、瀛奎律髓裹所說的“高格”,三四、元遺山以北人悲歌慷慨之風救南人之失,三五、宋濂論“摹仿”和高柄的“別體制審音律”,三六、李東陽所談的“格調”和前后七子所醉心的“才”,三七、唐順之的“本色”論和歸有光的史記評點,三八、竟陵派所求的“幽情單緒”和陳眉公的“品外”觀,三九、錢謙益宗奉杜甫的“排比鋪陳”,四○、王船山推求“興觀群怨”的名理,四一、王漁洋“取性情歸之神韻”,四二、清初“清真雅正”的標準和方望溪的“義法論”,四三、金圣嘆論“才子”李笠翁說明小說戲曲家的“賦家之心”,四四、隋園風月中的“性靈”,四五、眼力和眼界的相對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