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批評史(1─3冊)
羅根澤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3月新一版,大32開,第一冊214頁,194千字,定價0.95元;第二冊245頁,180千字,定價0.85元;第三冊283頁,194千字,定價0.95元。遼寧大學中文系藏I206.09/6043。
本書1934年8月由人文書店印行初版,32開,350頁,約140千字,內容只限于周秦漢魏南北朝。后來作者一面修改,一面續寫,到1943年,改由商務印書館重排,分別題名:《周秦兩漢文學批評史》,《魏晉六朝文學批評史》,《隋唐文學批評史》和《晚唐五代文學批評史》四本書(即現在的新一版,第一冊包括前兩本,第二冊包括后兩本)。
解放后,1957年12月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出版了一、二冊;1961年12月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了第三冊(即“兩宋文學批評史”);此次出版新一版據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2年版的舊紙型重印。
本書上起周秦,下迄兩宋,共分六編,四十一章,凡三百六十三節。作者兼攬眾長,在體例上創立了一種“綜合體”的方法,即:先依編年體的方法,把整個中國文學批評史分為若干時期;再依紀事本末體的方法,就各時期中的文學批評,照事實的隨文體而異及隨文學上的各種問題而異,分為若干章;然后再依紀傳體的方法,將各時期中之隨人而異的偉大批評家的批評,各設專章敘述。有遇特殊的情形,則也不拘泥于這種“綜合體”的體例,因此,本書內容豐富,編寫體例新穎、靈活。
目次:
重印說明,重印序,新版序,舊序。
第一篇
周秦文學批評史:一、緒言,二、詩說,三、“文”與“文學”。
第二篇
兩漢文學批評史:一、詩的崇高與汩沒,二、“文”與“文章”及其批評,三、對于辭賦及辭賦作家的評論,四、王充的文學批評。
第三篇
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一、文學概念,二、文筆之辨,三、文體類,四、音律說(上),五、音律說(下),六、創作論,七、鑒賞論,八、論文專家之劉勰:九、論詩專家之鐘嶸,一○、北朝的文學論,一一、佛經翻譯論
第四篇
隋唐文學批評史:一、詩的對偶及作法(上),二、詩的對偶及作法(下),三、詩與社會及政治,四、元稹白居易的社會詩論,五、史學家的文論及史傅文的批評,六、早期的古文論,七、韓柳及以后的古文論。
第五篇
晚唐五代文學批評史:一、文學論,二、詩格(上),三、詩格(下),四、詩句圖,五、詩品及本事詩。
序(郭紹虞)
第六篇
兩宋文學批評史:一、宋初的詩文復古革新論,二、宋初對李杜韓柳集的甄理與鼓吹,三、歐陽修的復古革新意見,四、二程及其他道學派的道文分合說,五、王安石及其他經術派的政教文學說,六、蘇軾及其他議論派的述意達辭說,七、江西派的詩文方法,八、浙東派的事功文學說,九、理學派的詩文道流說,一○、心學派的詩文心發說,一一、詩話、詞話、文話、詩文評點,附錄、兩宋詩話輯校敘錄。
附初版目次:
第一編,緒言(即《周秦兩漢文學批評史》的第一編第一章)。
第二編,周秦文學的批評:一、周秦諸子的詩說,二、先秦諸子的所謂“文”與“文學”。
第三編,兩漢的文學批評:一、詩之崇高與汩沒,二、“文”與“文學”及其批評,三、對于辭賦及辭賦作家的批評,四、王充的文學批評。
第四編,魏晉六朝的文學批評:一、文體論,二、文氣與音律,三、文筆之辨,四、何謂文學及文學的價值,五、文學觀的變遷,六、創作論,七、鑒賞論,八、論文專家之劉勰,九、論詩專家之鐘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