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二十四史”
所謂“二十四史”,是指中國(guó)歷史是二十四部紀(jì)傳體史書的統(tǒng)稱,起于漢武帝時(shí)誕生的《史記》,終于清乾隆時(shí)刊行的《明史》,前后相隔一千八百多年。
“二十四史”的概念亦是逐步形成的。唐以前往往將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范曄的《后漢書》合稱為“三史”。后來(lái)又加入了陳壽的《三國(guó)志》,稱為“四史”或“前四史”。到北宋,又加入《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十三部書,合稱“十七史”。明代又增入《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清乾隆時(shí)再增入《明史》,合稱“二十二史”。不久又增入《舊唐書》、《舊五代史》,經(jīng)乾隆皇帝欽定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不含清代歷史,近人趙爾巽主編的《清史稿》書成后,并入“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其后又添入近人柯劭忞撰寫的《新元史》,終成“二十六史”。
文章分頁(yè):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