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魏救趙
“圍魏救趙”的典故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等書的記載。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救于齊國。齊國應趙國所求,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孫臏說,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使對方的進攻勢頭受到阻擋和挫折,而無法再向前發展。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的主力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國內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都城大梁猛插進去,魏軍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趙國之圍自解。田忌采納了孫臏圍魏救趙的策略,引兵直奔魏國都城大梁。魏軍聞訊急忙回救,孫臏在魏軍的歸途桂陵設下埋伏,大敗魏軍,趙國之圍遂解。
“圍魏救趙”是避實就虛,調動敵人、消滅敵人的策略。運用這一計謀的關鍵,是攻其所必救,迫其所必退,要擊中要害,這樣才能調動和消滅敵人,達到排圍解難的目的。
來源:國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