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立儲
近來,國人對河南安陽出土的一座漢魏陵墓爭論不休,原因是陵墓的主人很有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重量級“大腕兒”——曹操。爭論還在持續,我們對墓主人到底是不是曹操不作討論,對曹操一生的功過是非也不評說,本期歷史講堂專門介紹一個話題,那就是曹操是如何選擇繼承人的。
曹操一生兒女眾多,但到晚年,最為欣賞也是有可能繼承王位的有兩個,曹丕與曹植。曹操戎馬一生,到最后自封為魏王,這選繼承人的事可是至關重要的。兩個兒子,也各有優點長處和不足。但是最后,曹丕戰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王世子。曹操究竟看中了曹丕的什么,從而讓他放棄了特別偏愛的曹植呢?曹操也曾一度欲廢曹丕而立曹植,但周圍大臣普遍反對,曹操才沒有這樣做。一次,曹操派曹植帶兵出征,想考察一下這個兒子有沒有統領軍隊的才能,曹植心里非常清楚這是父親給自己一次表現的機會。但在出征前他竟喝得爛醉,曹操派人來傳曹植,連催若干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氣之下取消了曹植帶兵的決定。曹操看出來了,曹植只配當個酸腐的文學家,難以擔任足智多謀的政治家。而曹丕就很懂得把握機會,在司馬懿等大臣的幫助下,在立儲斗爭中逐漸占了上風,自然成了勝利者,最終繼承了王位。建安二十二年(217),曹丕立為王世子。
看來,曹植雖然文采出眾,但性格軟弱,行為放蕩不羈,在治國方面遠不如其兄長。曹丕多技藝,善騎射,深謀遠慮,很適合治理國家,他在爭奪繼承人的斗爭中獲勝也就不足為奇了。因此,一個人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就應該做到多讀書,不讀死書,培養全方面的才能。
來源:國學網